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起诉裁量权是检察机关对于是否提起公诉的选择权。目前我国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由于范围过于狭窄、配套机制的不完善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应加以扩大,相关的制约机制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存在低不起诉率现状。改革和完善我国检察官的不起诉裁量权应当全面认识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和可能被滥用的倾向,通过扩大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空间、改革不起诉的运作程序、建立和完善不起诉裁量权的制约和救济制度等措施,使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更加丰满,运作程序更加简化和规范,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立法意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起诉裁量权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不起诉裁量权的制约机制作了全面概括与利弊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1997年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酌定不起诉是对1979年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免于起诉的重大修改和完善,它保留了免诉制度中所贯彻的起诉便宜主义的合理因素,赋予检察机关有限的起诉裁量权,建立了相对不起诉制度。起诉便宜主义在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都有着直接的体现和广泛的运用,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在借鉴起诉便宜主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重塑公诉裁量权,完善酌定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5.
由于不起诉救济制度的设置过于框架化、原则化,影响了不起诉制度的可操作性、公正性。全文从被害人、被不起诉人和检察机关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不起诉救济制度的缺陷、阐明了法之公正本质对该制度的真正要求,从而得出:不起诉救济制度应是一项以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为前提,确保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因此,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不起诉决定作出前和作出后的制约,以使不起诉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酌定不起诉是不起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但法律对这一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条件限制非常严格,这与刑法中有关量刑的规定不太协调,借鉴国外立法例,应适当放宽不起诉的适用条件,从制度上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7.
于淑彦 《文教资料》2005,(26):147-148
在我国现行的刑事不起诉制度中,人民检察院在作出不起诉时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法律严格限制相对不起诉的条件,强调相对不起诉的案件必须“犯罪情节轻微”;二是赋予被害人自诉权,“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两方面对遏制滥用起诉裁量权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华小鹏 《红领巾》2004,(5):72-74
随着刑事诉讼的发展,刑事诉讼的价值功能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单纯的惩罚性向惩罚与教育并举的方向发展,犯罪嫌疑人被带上法庭受审不是最终目的,在起诉阶段进行分流的主张已得到法学界的广泛接受.这就是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不起诉自由裁量权.从理论和立法方面进一步确定不起诉自由裁量权的性质、适用范围和价值,使不起诉裁量权与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相适应是法学理论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不起诉的种类和依据不同。对被不起诉人的法律后果也不同。被不起诉人对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原因很复杂,其申诉并不能引起必然的程序性后果。法律赋予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而请求被起诉的权利,并不与公诉权理论相冲突,而且有利于建立司法最终裁决的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0.
不起诉制度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制度之一,研究我国不起诉制度确立的经过、不起诉案件的法定条件、裁量权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及现行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角度而言,法官自由裁量权与民事诉讼的关系主要包括案件类型、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在不同类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法官享有不同的自由裁量权;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方面赋予了法官以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又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重要的指导原则;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运行的结构性空间,不同模式下法官自由裁量权运行状况不同,同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行状况也是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刑情节的概念,简述了量刑情节的功能;就量刑情节的分类问题,指出某些主张的不当之处;认为某些事实在同一案件中先后作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使用,不是重复评价。  相似文献   

13.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正当行为之一,但对于避险的限度条件并没有作出规定,造成了司法操作上的空白。从紧急避险的本质来看存在衡量合法权益的标准不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在法条中应该明确规定,在两个相比较的合法权益等值的情况下也成立紧急避险,应同样适用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受主客观标准限制的选择权 ,正确把握标准是理解自由裁量权的关键。本文试图对自由裁量权的本体、存在、运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便我们对这些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裁量基准作为行政自制的利器,旨在实现行政法规范的具体化,防止行政裁量权的滥用.作为解释性行政规则的裁量基准,其性质并不是法,但对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具有拘束力,可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为了保障个案正义之实现,行政执法者仍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依法超越裁量基准之限界.  相似文献   

16.
治安管理处罚自由裁量权有其存在的法定条件,实务中往往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各种客观、主观因素构成对治安管理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影响。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和保障公民权利,需要从制度和管理层面满足治安管理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合目的性要求,给其以必要的规制。  相似文献   

17.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 ,反映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它在现代法治社会广泛存在有其必然性 ,是能动行政的必然趋势。但行政自由裁量权客观上是把“双刃剑” ,在实践中极易导致滥用 ,从而破坏法治。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加以规制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标本兼治的做法是构建一个由立法规制、行政自我控制和司法审查三个层次组成的、完整的法律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裁量权对于实现公共利益以及保证个案的正义具有积极意义。法治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既要认可行政裁量又要将其纳入一定的控制轨道。行政听证作为一种程序控制机制,对于行政裁量权的合理运作具有重要价值。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必须在听证范围、听证公开、听证代表、听证笔录等方面进行完善,以发挥其控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行政自由裁量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如果行政自由裁量权在运行过程中因缺乏合理控制而导致滥用,势必会造成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不利后果。因此,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以防止其滥用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表明,通过司法审查来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以实现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将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