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他从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开始关注、思考国民性问题,着重针砭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不相适应的国民心理阴暗面,考察了国民性弱点的病源,还进一步探寻了理想的人性、理想的国民性结构,并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作为新文化阵营中主张“调和”论的思想家和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国民性问题的先驱者,其国民性观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这是鲁迅曾经赞许过的意见。中国的民族性(国民性),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诸原因,也造成了中国国民性的许多弱点。鲁迅的前期小说(《呐喊》、《彷徨》)和杂文一样,既充分肯定和热情歌颂了中国国民性的优点[注],也着重暴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性的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对《阿Q正传》做出新的阅读。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通过对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年,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中国思想界深入探究了中国国民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专制制度、伦常文化、自然经济等社会因素与国民品性形成的关系。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格根源的探究,不仅深化了改造国民性思潮,而且将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引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在建立近现代新文化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以来,一些文化先驱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剖析中国落后之根源,其中,“国民性”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关键。讨论中,林语堂先生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探讨林语堂对“国民性”认识的特点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民性批判主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学界有关国民性的研究不少。传统的国民性研究大都注重阐发鲁迅等文学作品暴露国民劣根性现象之社会本源,理解研究显得单一。新时期以来,研究观点日趋多元,研究的自觉意识日益增强。文章通过梳理学界有关国民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考国民性研究之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形成 ,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 ,也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概括起来 ,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 ;二、沉重的民族危机 ,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 ,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 ,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 ;三、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中西文化的冲突 ,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 ,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 ;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艰难的话题。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不仅关注病态民族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劣根性,更重要的是试图重建国民精神,实行思想启蒙,以此"教导国民","改善社会",期望国民精神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猫城记》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奇异的作品,作品以寓言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国民性、对革命的独立思考。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深刻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广阔的象喻空间,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和悲剧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西方出现了大量描述中国的文献,带着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对中国国民性的评价多为负面。本文从当时影响颇大的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入手,分析十九世纪外国人对中国国民性的描述的通病以及误解产生的原因,思考今天在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历史教训,避免误解、增进理解,面向世界塑造和展示真正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围绕重造国民性主题展开文学创作,形成了他独特的重造国民性思想。在沈从文看来,重造国民性的目标指向重造理想的现代人和理想的现代民族。从人和民族两个层面,沈从文提出了他对重造国民性目标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主要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反映与对中国现代乡村与都市的双重批判上。其双重批判聚焦于对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探讨了国民性劣根性的表现、思想根源等,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审美拯救实施方案。其审美拯救方略蕴含着沈从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沈从文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反映了其文化视域的融合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建立,是沈从文现实主义创作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走向深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国民性是文化烙于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任何对国民性问题的真正思考都自然而然与一定的传统文化相联系。文化塑造性格,性格映照文化特性。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治秩序、庄禅思想,探析小说《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的主奴根性和阿Q精神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萨天师语录》是独具特色的文章,包含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是其“打狗的急先锋”品格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他对国民性、东方文明、奴性、笑等方面的分析中来看林语堂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来,在西方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探讨,对中国人自身的剖析是十分深刻的。但是,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对国民性的剖析,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也逐渐发生改变。作为华侨众多且为西方殖民地的南洋地区,华人、土人和欧美人在此处交会,在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不同文化在此处有着不同程度的碰撞,在这种无形的对比中,中国文化中的先进与落后,国民性中的优与劣,通过民国时期的南洋游记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也反映着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萨天师语录》是独具特色的文章,包含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是其"打狗的急先锋"品格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他对国民性、东方文明、奴性、笑等方面的分析中来看林语堂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