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德武是当代有影响力的实力派诗人之一,文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李德武诗歌写作的地理状貌及其心路历程。无论是从故乡到异乡,还是生活在别处,“在路上”的游牧姿态是诗人的生命本色和求索的精神特征—这种“无根”状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象征性症候。“井”是诗人频频吟唱的主题意象,揭示了诗人在寻找心灵故乡时徘徊与挣扎的深层心理;“会思考的芦苇”是诗人重要的审美观照物,对“芦苇”的反复吟咏表现了诗人的知性品格和玄思境界。除诗歌创作外,李德武的诗歌批评和哲学随笔也很出色,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诗歌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许多名诗朴实无华但却意味隽永,读起来总让读者"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本文试图就<补墙>进行解读,作出分析,不仅可以发现诗人对人类生活中两难窘境的深沉哲学思考和探究,而且还可以看出弗罗斯特的许多诗貌似简单,实则蕴意深邃,需要仔细研读,反复推敲,才能挖掘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涉及很多题材.他的回归题材值得关注,即诗人诗歌中对真爱、自由和自然的回归,这些题材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苏格兰农民生活的优美画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有着诗人对人类,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抉着杰出的背景、教育、特别是自然天赋,诗人在他的诗中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那就是抛弃那些违反客观规律的想法、传统和条条框框,回归人类本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何其芳的诗歌特别是早期诗集《预言》因其具有鲜明的个人精神特征与超拔的艺术体验而备受读者与批评家的关注和盛赞。何其芳的诗文大都采用了"独语"的调式,在梦幻般的诗意中抒写"迷茫"、"孤独"与"忧郁"的心灵世界。诗人早期的诗歌文本及其体现出的独特的精神特质也恰恰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所展示给读者的"力"的内涵与交互阐释的魅力,而《预言》中的《脚步》一诗正是这样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5.
王胜男 《文教资料》2011,(22):20-21
艾米丽·狄金森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在英美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新颖独特的诗歌视角,大胆创新的诗歌主题,不拘一格的诗歌写作手法,以及神秘的隐居生活都引起读者和大批评论家们的关注。在诗人的诗歌和她的一生中都充斥着生与死,有神论与"上帝已死",对与爱情的向往和选择独身,以及引申出的得到与失去的二元对立的种种矛盾,所有这些对立都成为艾米丽用毕生思考的人生哲学,她将思考的结晶映射在诗歌中,研读这些诗歌就如同在苍茫漆黑的海浪中看到了指引归途的灯塔,给后人以无限启发。  相似文献   

6.
林徽因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诗人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形而下现实生存和形而上生命存在的观察和思考。它以意象的平凡朴素、语言的凝练工整及哲学意蕴的强烈穿透构成了整体风格的轻灵深邃。诗歌在主题的对立、矛盾和互补上,在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和并列上,在长句的精心分割与诗行的巧妙编制上都恰到好处地凸现诗人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给诗歌带来了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陆裕婷 《文教资料》2005,(29):135-136
诗歌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许多名诗朴实无华但却意味隽永,读起来总让读者“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本文试图就《补墙》进行解读,作出分析,不仅可以发现诗人对人类生活中两难窘境的深沉哲学思考和探究,而且还可以看出弗罗斯特的许多诗貌似简单,实则蕴意深邃,需要仔细研读,反复推敲,才能挖掘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陈子昂诗歌在唐宋时期受到众多诗人、评家的关注。尤其卢藏用的陈子昂文集序一出,更是引起两代人对陈子昂诗歌的批评。除批评外,两代诗人对陈子昂诗歌的摹仿,也是其诗歌接受的重要方面。本文拟从阐释史和影响史的角度切入,探究不同阶段陈子昂诗歌地位受到不同阐释和其《感遇》受两代诗人摹仿创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的诗歌生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歌因回到纯粹个人世界而渐归沉寂,90年代以来商业化狂潮和"告别革命"的氛围,更让它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互联网的适时兴起,为困境中的诗歌提供了新平台,其开放性与互动性,改变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让人看到诗歌"复兴"的曙光.但网络并没有改变诗歌的文体性质以提升读者的数量,也没有强化诗歌的艺术凝聚力和先锋性,却可能在思想和艺术准则的瓦解中,导致诗坛的分崩离析,并损害诗人体验和思考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使诗歌丧失"先锋"精神.对读者而言,它所造就的浮躁阅读心态,也削弱了交流功能.网络的不确定性,使诗歌无法摆脱对传统文学刊物的依赖,从而也不可能摆脱它在商业化的文化环境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诗人戈麦以其塑造的“大风”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语言塑造的魅力。本文试图通过赏析戈麦的语言利斧,赏析诗人语言背后的智慧,让读者更清晰地思考人生与现实社会,加深对诗人和诗歌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文学的最初形式,也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我们把文学达到的最高境界称为诗境,把阐释文学的各种理论称为诗学。虽然中西诗歌具有不同的艺术传统,但它们的本质特征却是大同小异,即诗歌的外形美主要表现在意象性、跳跃性、非常性和唯美性方面,而它的内蕴美则依赖诗人的自我之歌与理想之歌来呈露。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读者要理解诗人的良苦用心,就必须具备诗人那样的眼界和情怀。无论是对诗人还是对读者来说,诗歌都是一条赖以跨越痛苦找到快乐、超越现实达成理想的最有效的艺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寻求诗歌与哲学的对话构成池凌云写作的一个精神张力,诗人在以审美直觉和生活经验共同建构的意象世界里获得形而上学的精神慰藉,对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历史、存在与虚无等哲学命题提出自我的疑问和解答。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自由想象开启了诗歌对感性生活的审美表现,诗人始终以自己的空灵智慧在彼岸与此岸之间漫游,以获得对生命存在的重新领悟与阐释。凌云女士以敏锐的审美直觉走入主体幻影的缝隙,以自我独创的语言游戏获得诗歌文本的存在形式,以富有美感和艺术魅力的象征符号,强有力地诱惑和征服了接受者,令自己成为当代中国诗群中的卓荦者和成熟诗家。  相似文献   

13.
肯明斯是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以诗体新颖、奇特、古怪等特点独树一帜,因而被称为"语言魔术师"。语言学知识和认知心理语言学上的花园幽径理论有助于分析肯明斯自身诗歌变异的特点。语法上,诗人打破语法规则,给读者带来新奇感;书写上,通过视觉变化,让读者体验另一番滋味的诗歌;语音上,诗人追求语音效果,给读者带来听觉盛宴。花园幽径理论开拓了理解肯明斯诗歌的角度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流放与诗人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昌耀与但丁都曾被流放.他们在经历了沉重的生命跋涉后,将生命迸发的火花与激情的赋予诗歌,其诗歌审美向度都趋向对于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本文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根据和而不同的比较原则,探讨两位诗人诗歌审美向度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地沟通、共鸣。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当代西方女权运动与生态环境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美国20世纪文坛最为耀眼夺目的女诗人之一,西尔维亚·普拉斯亦是女权主义者的文化偶像,她以如流星般短暂的一生书写出了诸多具有自白风格特征的诗篇。围绕这些诗篇中呈现出的生态意识与女性体验,基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其诗歌中彰显的生态女性主义主旨加以分析,通过阐释其诗歌中对人与自然平等共生观念以及对女性身体摧残的表达、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展开普拉斯诗歌的研究,并最终指出普拉斯诗歌对生死二元论的消解以及对再生与超越性的思考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诗人所具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地沟通、共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伍尔夫巅峰之作《到灯塔去》的三个平面意象作出深入剖析,管窥其小说诗化。伍尔夫运用意象这一诗歌手法为枢纽串联全作,并借此揭示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诗人试图解决的超越个人命运的更为广泛的问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当中,能读到一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这诗在你的眼前亮过之后,还能够让你的心隐隐作痛,那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疼痛是记忆的内核,人类总是对疼痛保持着深刻的记忆.这应该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反应。诗人们常常将疼痛融入在诗行之中。试图让读者产生疼痛感,从而引发回应和共鸣。有些诗人一生都做不到,尽管写了很多诗,世读者一首也记肝不住。有些诗人一首诗足以俘获你的心,让你时常捧起,反复咀嚼回味。我就读到过这样一首好诗.它就是叶丽隽的诗歌《在黑夜里经过万家灯火》: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的诗歌中表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更是对人生智性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美学价值。诗人认为时间上难以留住美好事物和碌碌无为是造成人类孤独的主观原因,空间上的相对隔绝使人们互不理解是使人类孤独的外在因素。而诗人逃避感情的抒写原则是其诗歌充满孤独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