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基督教为了扩大信徒,在河南大力发展教育,教会小学、中学迅速增多,女子教育和医护教育也开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教育发展。教会学校为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必需人才,也对河南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众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基督教教会通过办教育实现基督化中国的设想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4.
但丁的作品中有浓厚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化因素。但是,在论证人性之美与人类道德之善的过程中,但丁并没有一味地追随教会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思考方式,而是从人性本善和西欧社会现实出发,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与当时西欧堕落及其产生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他相信人性中的善和人生的不完美,但同时认为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教会宣传的精神的自由与道德的升华,并最终获得《圣经》中宣传的上帝之爱和天堂幸福。在展示人与西欧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基督教神学观念影响着但丁观察的方式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村,基督教会成为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心,一些乡村教会知识分子亦有较强的社会触觉,倾向改革.而在世局变迁中,乡村教会受多种社会势力影响.文章认为,乡村教会的历史研究,应放在本地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中加以理解,将乡村教会视为地方宗教力量,较将其视作外来宗教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西方教会系基督教所属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西方教会在华购置地产的依据是中法 186 0年《北京条约》(中文本 )、186 5年柏乐德密协议与 1895年教会内地置产协议。其中《北京条约》(中文本 )中的教会置产内容乃是当时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擅自增添的 ,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清政府就教会置产问题与法国进行过多次交涉。“索还天主堂旧址”是传教士掠夺中国人民财产的特殊置产活动。各教会在华置产的规模和数量相差悬殊 ,方式及用途迥然各异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的小说《玉官》和林语堂的散文《信仰之旅》不约而同地反思了中国信徒在追求基督教信仰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障碍,以及在中西文化冲撞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互文性阅读有助于更透彻地把握两部作品思考的共同要点:教会教育对中国学生的正负面影响;中国信徒面临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尤其是“祭祖”传统)与基督教信仰冲突时的尴尬;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  相似文献   

9.
来自教会内部与外部的师资需求压力是导致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师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培养信教的中国教师以实现教会教育“更彻底的中国化,更有效的教育化,更切实的基督化”乃至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的目标则是基督教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与学用结合,重视中学、西学与宗教教育,是基督教师范教育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老舍年轻时,曾是一名基督徒,于民国11年正经八百地领洗入教,隶属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他当过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主日学校主任,还写过一篇《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纪略》,宣传“华人自办教会”,主张自培自立  相似文献   

12.
哲理诗《麦布女王》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长诗作品,因其中对于宗教及教会的激烈抨击被作者称作是其反叛基督教的宣言书,然而研究发现,这部作品与基督教圣典-《圣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图通过对该作品中涉及到的典故、意象、人物方面与《圣经》的对比研究,来透视雪莱对于基督教既反叛又承袭的复杂二元对立关系,希望从这一崭新视角来全面解读雪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联系 ,认为沈从文小说以个体道德真实性的眼光讽刺了教会和牧师的虚伪性 ,同时也表现了文学与宗教在情感和审美上的相似性。基督教的《圣经》也在语言文体上给予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诸多启示 ,尤其是《圣经》中的《雅歌》为他表现人性与神性的牧歌性提供了语言和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4.
书讯四则     
天津古籍出版社近期推出下列图书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2 0 0 0年 4月出版。本卷的主题是“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 ,共收入海内外专家、学者论文 4 4篇、书评 12篇。定价 :70元。《明清宫廷生活———六百年紫禁城写真》本书概述明清宫廷典章制度和皇室主要成员的生活方式 ,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考察纷杂的宫廷生活 ,系统介绍了明清皇室的服饰、居住、饮膳、车辂仪仗、祭祀、典礼、教育与宗教信仰、娱乐生活、生老病死、丧葬等内容 ,对于其中令今人费解的诸事进行了适当的评说。全书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定价 :2 0元。《走…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出版 该书由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日根教授撰写,岳麓书社出版。全书共分6个部分,依次是:明清民间社会秩序的考察、义田与民间社会秩序、会馆与民间社会秩序、会社与民间社会秩序、家族与民间社会秩序、商业与民间社会秩序。作者通过本书的撰写,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倾向日益成型,并有效地维持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全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是一部开拓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唐妮妮 《现代语文》2009,(9):113-117
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意象和思想等。本文从基督教的罪与救赎的观念去解读苔丝的悲剧性,通过对苔丝获罪和救赎历程的分析,指出罪与救赎观念是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苔丝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反映出哈代对伪善的基督教教会和僵化的基督教教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主人公叫珍妮特。她是一个弃儿,自小被人收养,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庭中。珍妮特的母亲性格古怪、孤傲,整日《圣经》不离手,乐此不疲地忙于教会工作。珍妮特最早从母亲那里接受的教育也多与基督教教义有关,时间久了,她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变得如母亲般异样。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独特性息息相关.新加坡华人社会严重的烟、赌恶习是影响华人教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教会立场坚定地反对烟、赌恶习,反使原已信誉受损的基督教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移民的流动性是影响新加坡华人教会发展的另一独特因素.在华人传统礼俗方面,新加坡华人社会与华人教会均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缓和了双方的矛盾.而新加坡华人私会党对华人的控制与威慑,则是20世纪以前阻碍华人教会拓展的又一要因.  相似文献   

19.
宗教教育是教会学校的基本特征,随着教会中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其宗教教育目标也经历了培养宣教师、培养基督徒人才、培养有基督化人格的人才三个阶段。立案以前,宗教课教学曾是教会中学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立案以后,则为以青年会为主体的宗教团体及宗教课外活动所替代。教会中学的宗教教育对基督教传教事业、教会中学生的成长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仁安教授新作《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27万字,简称《江南望族》)是一部研究江南区域史的佳作,多视角、全方位地论述明清望族与江南社会经济、文化史的关系。 内容丰富、体大思精、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