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网络环境中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是有效预防大学生越轨行为以及制定应对策略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暴力接触情况、大学生越轨行为调查,以及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情况的了解,分析了网络暴力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网络用户暴力行为画像能够揭示网络舆情内在发展规律,为舆情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过程]以8个热点事件网络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致性检验方法标注暴力评论,然后,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网民关注度差异性、网络暴力差异性以及网络暴力诱发因素。[结果/结论]负面事件中网络暴力用户占比较高,可见负面事件是引发网络暴力的主要因素。不同性别、年龄网民在各自关注领域网络暴力高于其他低关注度群体:男性喜欢关注国际时事、国家发展、战争、历史等热点事件,女性喜欢关注生活、家庭、娱乐等热点事件;年轻网民网络暴力高于年长者,青少年网民应为网络暴力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准确掌握网路暴力事件的演化路径,并及时预测潜在的网络暴力事件,为相关部门治理舆情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研究了网络暴力舆情事件的演进阶段、演进要素及演化路径;从舆情本体、舆情传播、舆情反应三个方面抽取网络暴力事件的相关特性。面向不平衡数据子集,基于多层感知机提出一种融合集成噪声识别与SMOTE算法的网络暴力预测模型。[结果/结论]提出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8.7%,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暴露隐私信息是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网络游戏,黑客行为,色情与暴力,网络交友等。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时间演变规律,即分析网络集群行为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并比较不同阶段行为的异同。结果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前期和中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行为强度排在前三位的是“网络舆情”行为、“人肉搜索”行为和“网络舆论”行为,排在最后三位的是“网络追杀令”行为、“网络恶搞”行为和“网络舆论暴力”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中期和后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后期同中期相比,“网络流言”行为、“网络舆论”行为、“网络追杀令”行为和“网络集会”行为会加强,“网络审判”行为会减弱。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少年儿童网络群体日益庞大,网络的利弊矛盾也日益突出,网游、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已成为侵蚀少年儿童的魔爪.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确保少年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刘玉雪 《科技风》2014,(24):61-62
当前,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公民的利益表达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传统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公民从网络寻求出路,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也使得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不断衍生。本文归纳了我国公民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的四种表现——情绪化表达、虚假表达、暴力表达和非法表达,总结了公民非理性网络利益表达的危害,进而从网民、网络媒介、政府等层面深入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科技新时代》2008,(11):6-6
今年是网络流行语颇多的一年。从年初的“很黄很暴力”开始,到“打酱油”、“叉腰肌”……经常是一个刚刚走红,另一个又已经出现。其中,“俯卧撑”无疑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回顾、检视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亮 《情报杂志》2013,(2):25-29,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且进展迅速,其立足宪政民主服务宗旨、凸现科学技术理性且注重多学科板块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国内研究集中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及传播、监测与处置、具体部门网络舆情以及网络舆论暴力四个方面。深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应注重舆情技术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治理对策研究的支持与互动,推动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以及范式学习、引鉴与创新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其中,“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在马克思生活年代人民通过报纸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新闻观的继承者,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舆论监督”.在新时代,“网络舆论监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有力的影响,应运而生的是网络暴力,再到网络实名制,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真正实现网络舆论监督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应该在马克思新闻观的指导下,摆正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态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一定会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理智的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在这个人人皆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更多元地表达,能听到更丰富的声音,同时也导致了无序的情绪宣泄与肆意的网络暴力。本文以网络舆论暴力为研究对象,阐释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形式。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得出,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网民的匿名性、网络舆论的复合传播方式、自媒体时代网民自我设置暴力议题、群体极化与沉默的螺旋等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象愈演愈烈。最后从立法、司法、执法和社会四个层面出发,为有效防范网络舆论暴力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大数据时代以及人人皆网民的大环境下,探讨一些网民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言辞,通过人肉搜索揭露当事者的隐私,为未加证实的信息恣意进行道德评判,形成了网络暴力这一特有的现象,对正常的社会心理带来冲击,形成了现代网络伦理冲击,必须聚焦网络暴力产生根源。化解网络暴力必须从道德建设、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入手,全方位多层次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奠定网络清朗世界。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学生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发生:暴力、黄赌毒、刑事案件在中学生中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一方面不能谈“网”色变,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思索,对于中学生上网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如何利用等问题对症下药,促使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许珂 《科教文汇》2013,(27):182-182,187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广受关注的一类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代表着社会今后发展的方向。然而这类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群体暴力、心理危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也造成了潜在的危害。本文选取较为突出的三类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个人及群体问题,如何正确引导问题人群。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由于信息量大、传播更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政府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热度进行明确界定与度量,之后通过划分状态空间、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开展舆情热度趋势预测等步骤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政府负面网络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2013年度的舆情热点事件“延安城管暴力执法”进行舆情热度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为政府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危机公关活动、合理引导舆情事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许珂 《科教文汇》2013,(9):182+187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广受关注的一类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代表着社会今后发展的方向。然而这类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群体暴力、心理危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也造成了潜在的危害。本文选取较为突出的三类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个人及群体问题,如何正确引导问题人群。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商业活动的日见频繁,网上虚拟身份的注册和验证使用愈加广泛,然而,某些不法人士为宣传自己产品或非法侵入他人程序,制造了多种多样的暴力注册程序,使得一些网站简单的认证程序轻而易举的被破坏,本文旨在通过对注册验证的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有效地防止暴力注册程序。  相似文献   

18.
正言语侮辱、诽谤、身体伤害……校园暴力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痛心之余,全社会应该反思,如何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拧成一股绳,形成遏制校园暴力的合力,共同编织遏制校园暴力的网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商业活动的日见频繁,网上虚拟身份的注册和验证使用愈加广泛,然而,某些不法人士为宣传自己产品或非法侵入他人程序,制造了多种多样的暴力注册程序,使得一些网站简单的认证程序轻而易举的被破坏,本文旨在通过对注册验证的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有效地防止暴力注册程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更加便利。现阶段,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笔者从常熟理工学院入手,探究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看法,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