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理科》2007,(10):2-9
三、考点分析 本讲为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考的重点和热点有:(1)物质的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微观和宏观的尺度;(2)物体质量的估测;(3)天平的正确使用;(4)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5)密度知识的应用;(6)密度与压强、浮力、功等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是新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二大板块。“地球和宇宙”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a.细读《标准》,全面理解《标准》内容。《标准》将“物质世界”分成“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以及“能量的表现形式”三大部分。“物体与物质”部分通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3个层次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过程。物体和物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与能量有关,常见的物理过程,如电、声、光、热、磁都属于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各种形…  相似文献   

3.
谢欢 《中学理科》2004,(10):13-18,51
电现象的本质在于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具有电的结构.一切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内部的正、负电荷量是相等的,原子对外呈中性,因此物体通常也呈中性.如果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那么原有的正负电荷平衡被打破,就对外显示电性.原子失去电子,就带正电,叫正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就带负电,叫负离子.物体的带电现象正是由它的原子失去  相似文献   

4.
对静电现象中电子转移过程的解释是初中电学的一个学习难点。很多同学在学完初中电学后,对静电现象的解释仍然是含含糊糊,混淆不清,对静电现象的电子转移过程没有清晰的认识。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对物质内部微观世界的认识,抽象性强,初中生年龄偏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难建立物质内部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难以理解物质的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电性关系。对由物质原子内部原子核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的数量关系决定着物体宏观带电类型的联系理解不透;对物体的带电过程就是物质原子内部部分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在不同物体之间…  相似文献   

5.
考点聚焦本章为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考重点和热点有:(1)物质的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微观和宏观的尺度;(2)物质质量的估测;(3)天平的正确使用;(4)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5)密度知识的应用;(6)密度与压强、浮力、功等相关知识点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在兴起的战略领域纳米科技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长度单位、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范围内(0.1-100纳米)研究和利用原子与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操纵原子和分子对物质进行制造加工的高新科技.它有助于人类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为了认识物质的结构,就必须设法将其“分割”、“敲碎”,物质结构层次愈深,结合得愈牢固,“分割”、“敲碎”它需要的能量就愈高.例如,只要几个电子伏的能量即可把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与原子分开(如摩擦起电),但要使原子核放出中子和质子,没有8MeV的能量休想做得到,而研究质子、中子的结构及内在规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要点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研究了浮力的产生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物体浮沉的条件,既是《质量和密度》、《压强、液体压强&;gt;两章基本知识的具体应用,又可与“简单机械”、“功和能”的知识相联系组成综合题,可说是初中力学知识的中心.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9.
1.电子与电荷电子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带负电;电荷的概念是人们对电的一种传统认识.在古代,人们因不了解电的本质,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因而把电称为电荷.物体“带了电”和“带了电荷”是同一个意思.实际上,现在人们所说的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正负离子等.显然,电荷这一概念的范围要比电子广得多.2.中性与中和物质的原子结构告诉我们: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有几个质子,核外…  相似文献   

10.
惯性与惯性定律,既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又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中的一大疑难问题,为解决这个教与学中的难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效果甚佳.一、弄清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概念上不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在本受外力时,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刚撤去外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11.
这里为何不再提“温度”杨森林(江苏省南通市港闸中学,22600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物理概念.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物体的质量”一节中,关于“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的阐述是:“不论它们的状态、形状、位置怎...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发现,在质量和密度的教学中,现行教材并没有对“物体”和“物质”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而它对于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中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时,对物体质量中的“物体”和物质密度中的“物质”总是模棱两可分不大清楚,因而认为物体和物质是一回事,这一错误的认识就使学生在学习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意义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认为:物体质量就是物质质量,物质密度就是物体密度,他们的这一思维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上产生错误定势。例如在学完物理第…  相似文献   

13.
分析全国各地历年中考物理试题,本章考点有三个.考点一相对运动(运动和静止)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太阳系中,只能说“地球绕太阳运动”,而不能说“太阳绕地球运动”;B.汽车驶过一座桥梁,只能说“汽车是运动的”,而不能说“桥梁是运动的”;C.一座房子造好后,固定在地面上位置不变化,所以它是绝对静止的;D.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1992年,浙江省)[分析与解]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应选择一个标准的物体(即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相似文献   

14.
滑轮组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同学们感到困难的几个问题现分析如下,供参考.一、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1.如何确定“几段绳子”确定绳子目数可用两种方法:①隔离分析法:假设用“刀”将动滑轮与定滑轮间绳子“割断”,把动滑轮与定滑轮隔离开,数一数直接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即可确定“几段绳子”.例如 判断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有几段绳子吊物体,可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表示“刀”,将绳子“截”成两部分.显见,下部分中直接吊着物体的是第2,第3,第4这3段绳子.②接触判断法:判断有几段绳子直接与动滑轮接…  相似文献   

15.
一、摩擦起电与摩擦生电“摩擦生电”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电荷不能创生 ,电荷存在于物质之中 ,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 .在通常情况下 ,这两种电荷在数量上相等 ,整个原子呈中性 ,也就是对外不显示带电的性质 .当两物体相互摩擦时 ,只不过将原来存在于物体里的正、负电荷重新组合 ,即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使一个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 ;另一个物体因得到多余电子而带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说法是正确的 .摩擦使两物体的正、负电荷重新组合 ,使呈中性的物体显出带电的性质 .“任意两物体相…  相似文献   

16.
改进“测定物质比热”的实验兴山县教研室王国虎(443700)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69页“测定物质比热”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报告中常用的实验方法(简称方案一)是:把金属块作为高温物体,水作为低温物体,二者进行混合,测出所需要的各个物理量,根据热平衡方程Q吸...  相似文献   

17.
1.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带电? 答.由物质的结构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同时,又有脱离原子核的吸引成为自由电子的倾向。在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中,使某个物体的核外电子得到能量而离开原子。这些电子有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从而使两个物体都带电。  相似文献   

18.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物质构成奥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之一.纵观近年中考和化学竞赛试题,其考查力度逐年增大,特别是在2010年全国初中天原杯化学复赛试题中“梅开三度”.现对竞赛中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试题进行归类赏析,希望对大家掌握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知识要点] 本章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在复习时,可通过以下思路,编织本章的知识网络. 物质结构→晶体类型→物质构成的基本微粒→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及其规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知识.如:[考点分析] 在历年的高考中,本章知识与能力测试点和测试方式主要有: 1.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原子的互称,是指具体原子.在自然界中,某元素的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分数(丰度)为一定值…  相似文献   

20.
1.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静止?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只要看这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