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国内研发、贸易伙伴国溢出的研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国外研发溢出是与人力资本相结合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人力资本在技术溢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考虑吸收能力与考虑吸收能力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吸收能力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研发、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通过进口传导的国际技术溢出只有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旦考虑到吸收能力.外国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力资本的功能和资本的经济属性,将人力资本结构划分为促进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的政府人力资本。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三种人力资本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2)在全域空间上,资源转换型人力资本和资源利用型人力资本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源配置型人力资本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在区域和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三种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最后给出从三种人力资本结构角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投资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角度构建模型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考察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吸收要素对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分别在1992年和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的"吸收门槛";长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也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在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存量的"吸收门槛",而人力资本则未显现"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国内的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改进的C-H模型,就贸易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对中国各制造业部门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研发资本存量对国内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研发投入、金融发展、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改革意愿和制度因素都对技术密集型部门通过贸易渠道吸收技术、实现转型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技术密集型部门通过贸易渠道获得技术具有学习能力的“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与贸易的交叉项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技术上已存在瓶颈。改革意愿与贸易的交叉项,制度因素与贸易的交叉项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因而,在新常态背景下,改变我国贸易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使用Malmquist方法测算2003—2008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对国内研发投入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技术效率的增长产生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不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了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演进及地区差异的基本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国外技术引进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内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入研发新产品销售收入为门槛变量,将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外商直接投资、产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分析各地区在研发新产品销售收入差别下,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表明,研发新产品销售收入带来的门槛效应存在于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且二者呈现非线性的关系;随着研发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的增加,技术进步增长将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当超过某一门槛值时,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削弱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使得高阶段时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国内R&D、对外开放技术外溢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差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我国各个省市1993-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技术溢出指标、国内R&D的相应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国内研发支出和对外开放技术外溢对于技术进步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国内研发支出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后者,国内研发差距也是造成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各省市的对外开放技术溢出差异,并不是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4-2017年期间我国各省市的TFP增长测算以及分解,通过广义空间两阶段二乘法(GS2SLS)检验了我国省际TFP空间收敛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研发、开放以及市场化对我国TFP收敛性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省市间TFP不存在绝对收敛,只存在条件收敛。从收敛条件来看,决定落后地区的TFP追赶和收敛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化,其次是人力资本和开放,研发投入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R&D投资经济效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首先根据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所认定的由于加入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三种生产要素,使得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在度量研究开发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和经济效果时,没有进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这点使得该模型更符合现实的经济情况。其次在对技术知识存量的陈腐化率和R&D时间滞后的研究基础上,对陕西省和上海市的R&D投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提高陕西省R&D投资经济效果和加快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外溢测度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仇怡  方齐云 《中国软科学》2005,(10):132-138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极大促进了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传播,特别是发达国家R&D创造的技术与知识已通过贸易渠道扩散至他国。本文主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测度模型中引入实际进口渗透率变量,并采用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基于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测度。实证分析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的先进技术、R&D成果对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国内的研发投入比外国研发投入对TFP的影响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大学、企业研发与首都区域创新的局域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玉鸣 《科学学研究》2006,24(3):398-404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全国31个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大背景下,着重对首都区域创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全域估计结果发现: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贡献,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表现出显著的作用。局域地理加权回归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首都地区的企业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对首都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首都强大的研发成果没能近距离扩散,对首都创新能力的形成没有提供应有的贡献。寻求建立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之间的技术转移渠道及相互作用机制是目前首都地区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联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跨国R&D投资在中国的区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琼  王铮 《中国软科学》2006,(7):113-120
本文从省域尺度上考察跨国R&D投资的区位选择。采用2000年跨国R&D在我国各省市的支出数据.对影响跨国R&D地区选择的因素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跨国R&D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基础通讯设施和商贸环境也会对跨国R&D投资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而工资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为我国各地区吸引跨国R&D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使用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研究人力资本和R&D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内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能力是企业吸收外国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而内资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与外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因此,应加大和优化人力资本、R&D投资和吸引外资策略,增强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侧重于探索供应商如何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但忽视了非研发创新的内在价值。事实上,非研发创新同样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鲜有研究探明供应链情境下非研发创新的结构与前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破解如何提升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并探明供应商为制造商带来更多的研发创新还是非研发创新。选取538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各维度均正向影响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2)相对于研发创新,结构资本与认知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非研发创新;而相对于非研发创新,关系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研发创新;(3)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非研发创新的各维度(产品或工艺改进、模仿创新、技术引进与市场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厘清了制造企业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不同维度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提供理论解释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针对研发投入与人力资本的合力能否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争议,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将科技创新分成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选取2000—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以研发投入为门槛的门槛模型,实证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有利于科技研发,却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2)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研发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研发投入分别跨过门槛1.22和1.92后促进作用显著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跨过门槛0.24后高级化的抑制作用减弱;(3)科技研发阶段,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但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间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差异并不大;(4)尽管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抑制科技成果转化,但是人力资本存量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应分类施策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等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引进与R&D投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借助CES生产函数,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数据,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引进和R&D投入虽然大大增加了我国技术知识存量,但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引进和R&D投入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表现出重引进,轻研发。我国急需要加大R&D投入,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20.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