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道走向世界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柔道由日本传统的格斗技艺柔术发展而成。然而有趣的是,首次国际柔道联合会代表大会却是在英国召开的 (1951年 ),日本仅作为观察员出席。 1964年柔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此后发展很快,第 27届奥运会上,参加该项比赛的国家有 150多个。我国正致力于将中国武术推向奥林匹克竞赛场,分析柔道发展历程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   嘉纳治五郎 (1860- 1939)生于日本兵库县的御影町。从现代运动训练选材的角度,嘉纳绝非柔道好苗, 1.65米身高的他是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初期,武术作为…  相似文献   

2.
柔道是武道的一种,1882年一位叫嘉纳治五郎的日本教育家,经过努力,潜心研究,把柔术从一种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教育,产生了柔道。他之所以把柔术这一名字改为柔道,是因为他坚信柔道锻炼中包含着“可规范人类整个生活的天下大道”。  相似文献   

3.
巴西柔术     
柔术历史追根溯源,巴西柔术源于中国古代的手搏。后来这种武技传遍亚洲各地,并被融入日本武士的古武道中。柔术和柔道后来成为日本最主要的徒手格斗武道。在19世纪末期,日本的一位名叫前田光世的柔术大师(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的得意弟子之一),到欧洲和美洲旅行,同各种挑战者决斗并打败了他们。前田光世1910年在巴西同一位名叫卡斯托·格雷西的政要成了好朋友,后者帮助他在巴西建立日本移民社区。作为回报,前田光世把柔术的格斗技巧传授给卡斯托  相似文献   

4.
女子柔道运动最先始于日本,早在明治26年(1893年)柔道运动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先生,就在日本讲道馆开始传授女子柔道。但是只进行一般性训练,而不组织竞赛活动。这主要是受嘉纳治五郎先生提出的“女子无需争赢斗胜”之戒律的影响,直到1978年才召开了第一届全日本女  相似文献   

5.
柔道是由日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柔术发展而来的,纵观柔道转变过程,嘉纳治五郎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教育理念植入柔道当中,使柔道从道场进入学校,为柔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他为柔道注入现代理性观念,吸引了社会诸多精英人物的广泛参与;他用现代体育模式改造柔道传统技法,使其成为一项全世界流行的体育运动;他对道服、仪式、段位制的修正与改造,又使得柔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品牌标志.  相似文献   

6.
柔道这项体育活动,目前在我国还是比较少见。就拿体育界来说,恐怕有许多人对它也还比较生疏。但是它在国际上却是颇为流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自从一九五一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国际柔道联合会以来,它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一百零四个。三十年来,在这个联合会的主持下,先后举行了已达十一次之多的世界柔道比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于一九五六年起把柔道列为奥运会的一个正式比赛项目。国际柔道联合会也已成立了国际奥委会属下的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那么,柔道究竟是怎样一项体育活动,它起源何地,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柔道原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它的前身柔术演化发展而来的。柔术据传说诞生在公元纪年以前,在日本已有很久的历史。“明治维新”后,日本著名体育家嘉纳治五郎经  相似文献   

7.
柔道运动(Judo)起源于日本,由一种古代武士空手格斗的柔术演变发展而来,提倡“灵活就是力量”。1877年,嘉纳冶五郎博采众长,始创了一套适合青少年锻炼身体,便于防身自卫的技术体系,成为现代柔道运动,并从日本推向世界。柔道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1962年东道主日本为这届奥运会发行的系列邮票中率先出现柔道项目,  相似文献   

8.
嘉纳治五郎与日本柔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4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柔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比赛一律采用日本比赛规则和裁判专用术语。日本选手一举夺得了前3个级别的冠军。柔道之所以能走上奥运会的舞台,得以成为向全世界推广的传统项目,日本柔道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所起的开山扛鼎作用应为大家铭记并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9.
柔道是一项培养灵敏、力量、机智,格斗对抗性的竞技运动.现代柔道源于日本,1822年日本嘉纳治五郎创立了柔道.1951年,由12个国家发起建立国际柔道联合会.现有会员协会120多个,总部设在东京,现任主席是日本人松前重义.国际柔道联合会举办的正式比赛有:世界柔道锦标赛、奥运会柔道比赛和欧洲柔道锦标赛.女子柔道运动始于1890年,由于妇女更富有柔韧性的特点,目前这项运动已盛行于世界各国,成为一项流行的国际性的体育竞  相似文献   

10.
为给当今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柔道实践和民国时期张之江的武术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嘉纳治五郎专注于柔道一种武技发展,其实践基地是自身创办的讲道馆,仅仅是一个民间组织,而张之江则着眼于整个中华武术发展,其实践基地是由其发起成立的国术馆,是半官方的武术组织;嘉纳治五郎的主要贡献是由"一点突破",进而"以点带面",促进了整个日本武技的现代转型;张之江的主要贡献则是通过武术的"全面开花"来"拯救文化,进而拯救民族",实现"强国强种";两者实践的共同点是都立足于技击本质,以对抗形式为主,以实力说话;嘉纳治五郎的成功,主要是顺应了日本的历史发展潮流,张之江国术实践的短暂成功及最后的失败均取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局。以上比较对中华武术发展有如下启示:中华武术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在文化方面恢复汉唐遗风,重塑刚健自强精神,使中华武术得到国家层面和大众层面的普遍关注;中华武术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转型,并从"追求技击之道"高度实现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1.
日本柔道与中国武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日本柔术的起源 在弓道、剑道、空手道、合气道、柔道等日本武道中,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柔道了。柔道作为日本传统武术与剑道齐名,今天日本把柔道推广到世界,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其实,柔道源于柔术,柔术又源于相扑。 何谓柔术?英国著名的日本通小八云解释为“柔术是古代打仗时不用兵器的武道”。柔道源于日本古代柔术,日本柔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柔术在日本兴起较早。日本从平安朝末年起,  相似文献   

12.
陈元赟对日本体育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道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这是日本人民对世界体育的贡献。日本的柔道是从柔术发展过来的。在柔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陈元赟把中国的少林拳法等武艺同日本原有的“拳法”相结合,丰富了日本柔道的内容。陈元赟在日本流寓期间的功德行止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柔道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男女老少都爱参加的一项体育运动。1951年,以日本为首的倡导成立的国际柔道联盟走上了世界体坛。体育家和学者发表了不少有关柔道运动的文章,对柔道的历史,柔道的体育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关于柔术的起源,诸说不一。去年,日本《近代柔道》月刊上有位柔道家连续发表文章,认为“柔术日本自古有之,日本柔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柔道运动发源地,也是柔道运动进入奥运会的发起国。柔道运动已有百年以上发展历史,在日本,柔道既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炼——"道"的精神,柔道运动创始人嘉纳先生曾训示:柔道家要以"精力善用"为修炼之准则。随着柔道运动进入奥运会,柔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竞技水平亦不断提高。然而,作为创始国的日本柔道运动不  相似文献   

15.
戴德齐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6):100-100,101
柔道起源于中国唐朝,它在唐朝作为一种祭神的仪式,类似于摔跤。后传至日本。最早传至日本的柔道也是用于祭神,后来慢慢演变为一种武术,脱离唐朝后而自成一体。而随着中国唐朝的衰败,柔道在中国也随之衰败。但传到日本的柔道却发展得极其广泛,因此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称号。柔道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但实际上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6.
论柔道运动及其寝技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道,是由日本的嘉纳冶先生于1882年创立的。  相似文献   

17.
1909年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从驻日本的法国大使处获悉,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先生有意邀请日本参加191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与此同时,主办国瑞典的驻日本代理公使也发出了邀请,希望日本派选手参赛。以此为契机,揭开了日本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的一页。当时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设立派遣选手参赛的组织机构并选拔运动员。 本世纪初,日本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大多是在校  相似文献   

18.
柔道运动的发展柔道是日本独特的武道之一,具有传统的文化。其特征是对于对方的进攻力量不施反抗,而是利用其力,将其摔倒,使用绞技、关节技、固技等招数进攻、防守;同时亦以锻炼身体和精神修养为目的。柔道的母体是柔术。柔术的流派有以下七种:竹内流、极心流、扬心流、关口流、起倒流、涉川流和天神真扬流。以后,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现场体验法,分析了日本柔道的现代化改革的主要脉络。认为日本柔道现代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用改造传统柔术格斗形式为对抗性运动的形式,来达到培养育少年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其方法有技术的精炼化、“自由乱取”的对抗性形式、“受身”动作的保护方法、柔道衣的道具化等、以及段位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国民生涯学习和进行人品管理。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革应借鉴日本柔道关于教育化、大众化、竞技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由苏州人徐卓呆(名傅霖,号筑岩)翻译的《日本柔术》是我国最早的柔道译书,该书译成于1916年10月,1917年由上海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译书内容丰富、生动具体,附有大量绘图解释,包括:柔术之起源、柔能制刚之理由、学柔道之形式等等。 柔道源于日本,是重竞技项目之一。两人徒手、赤足,着柔道服,在席子上进行。以把对手摔倒,或使对手的背着地达三十秒钟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