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诗词创作扎根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看成是自传式的创作,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佛禅智慧融入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活体悟。苏轼通过攫取佛禅智慧的内在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苏轼之所以超然于生命的困境之上,主要得益于佛禅智慧的馈赠,并因此成就其为后世士人文化身份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佛禅缔缘甚深。这种因缘对其思想及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其生平思想和诗文,从视人生如梦、唯脱略身心的悟者情怀,随缘放达、任性逍遥的居士形象,清旷无尘、静谧空寂的苏词境界等三方面探讨其词作呈现的佛禅风神。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佛禅缔缘甚深.这种因缘对其思想及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其生平思想和诗文,从视人生如梦、唯脱略身心的悟者情怀,随缘放达、任性逍遥的居士形象,清旷无尘、静谧空寂的苏词境界等三方面探讨其词作呈现的佛禅风神.  相似文献   

5.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6.
苏轼于佛学浸染极深,佛禅思想对其词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苏轼词中常含有佛理禅思,表达他人生如梦的感受以及虽处逆境却随缘自适的人生智慧;常展现出一种空灵澄澈、静寂清寒的禅境.  相似文献   

7.
以司马相如的研究为例,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方法和价值追求作了探讨。认为对祖国的文化名人、乃至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应有起码的尊重、理解、发掘和保护,进而为历史文化承传提供积极健康的资讯,是文化名人之学术研究的价值目标;集传统的考据学方法、"知人论世"法、近现代的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为一体,并将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与现代系统论方法接轨,则是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科学态度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我国文化吏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他在政治上连遭打击的情况下,才能进退自如,并取得辉煌的文学成就.他特殊的人生观,实现了单一文化在人生问题上的超越,铸就了他光彩的文化人格和令人称道的艺术人生,把我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引向了更深层次.  相似文献   

9.
一座山,如果没有水,就如同人没有眼睛,那么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又会怎样呢?从近几年的高分、满分作文来看,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的比例。文化内涵,它已成为高考优秀作文的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这其中,李白、苏轼更成为关注重点中的重点。熟悉它,运用它,必将提升您的作文品味。灵感来源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李白、苏轼事件点击李白和苏轼,尽管二人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两位的人生如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曲歌、一幅画、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让诗幻化成了他们的精神与魂灵,与血脉紧紧相连,相生相伴,完成了他们的诗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苏轼将儒学的坚忍、道家的旷达、佛禅的空灵,融合到了完美的境界。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他提出“有为而作”的主张。他的散文体现了儒家经典哲学的精神内涵,即以“道”为理想,“仁”为实现“道”的基础。《范文正公文集叙》是苏轼为《范仲淹文集》所做的序言,分析《范文正公文集叙》可以不仅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散文写作思想,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苏轼为朝云所作诗文为切入点,对苏轼与朝云的真挚情感以及朝云的佛教信仰进行简单勾勒,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探讨朝云的佛教信仰对苏轼的影响,窥探苏轼对待禅宗的态度,对将禅语引入爱情诗所形成的艺术特色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13.
苏轼儒释道杂糅,一尊儒学,人所共知;然其思想形成及转捩的重要时期在哪,却见仁见智。惠州贬前,苏轼佛老兼修,治儒为主。惠州之贬是苏轼儒释道思想发展的转捩时期,佛老膨胀,治身、治心为主,治儒次之,达观自处,但悯世之心仍存。  相似文献   

14.
大慧宗杲是两宋最杰出的禅师,他的成就离不开对苏轼的接受。通过结交受苏轼影响很深的惠洪、唐庚、李彭、张商英、韩驹等,宗杲实现了对苏轼的间接接受;而通过对苏轼人品的称赞、置苏轼像于佛殿、对苏轼作品的熟悉评述,宗果实现了对苏轼的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15.
禅宗文化作为我国文人作家创作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一,对他们总是起着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起舞》就不自觉地潜藏了深厚的禅宗文化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在怡然的生命旨趣,自主超然的生命旨趣和自由飘然的生命旨趣。禅宗文化内涵使《起舞》显现出了人文终极关怀色彩,具有了超越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的密州知州,苏轼对文化的重视必定会对给后人做出良好的榜样。苏轼发挥自己文学创作方面的的特长与优势,坚持自己的诗词创作,与在密州当地和密州之外的同僚与朋友相唱和,形成了密州良好的文化氛围,又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修葺了超然台等多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这都给后人以良好的影响与启示。苏轼用自己的天才与妙笔为密州的山川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密州的社会人文也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苏轼以集大成式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密州、为中国的中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秋节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含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化。苏轼修葺超然台、创作《超然台记》等形成了自己的超然思想,开启了密州超然思想发展的历程,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诸城今天的超然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三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刘川眉的《眉山苏洵》、刘小川的《眉山苏轼》、熊朝东的《眉山苏辙》是最近完成的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三部书稿的作者都是眉山当代作家,他们对三苏的研究饱含着对乡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激情。他们研究的视角新颖,作品鲜活通透,采用立体用笔,展示了中国文化如何造就了三苏,三苏又如何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启迪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与弘扬三苏精神。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19.
道教在北宋出现复兴和发展的局面,内丹术在当时社会特别是在士大夫中比较流行。苏轼、苏辙兄弟均热衷于内丹修炼,尤其是苏辙,曾被苏轼誉为得道之人。苏辙自幼体弱多病,修习内丹的起因是为了祛病延年。苏辙养生修道活动有三个主要特点:一为以炼气为主;二为持之以恒、转益多师;三为佛道双修。苏辙练气强身成效显著,而佛道双修,空诸万物,察心观性,也使他在思想上日趋成熟和坚强,并为苏辙提供了抵抗政治打击,适应贬居生活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