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前言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语文的一节内容.为了增强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真实感受,笔者用[lash软件制作<苏州园林>课件,该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对学生的多感官进行刺激,根据课文内容,同步、动态显示图片和文字,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利用此课件进行教学,收到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现将制作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陈文宏 《现代语文》2010,(12):69-69
《苏州园林》的教学内容主要价值在于两点:一是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一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愫。如果把这样血肉丰满的文本内容,理性抽象为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格式化的框架,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到苏州园林典范的艺术之美,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和建构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前一周,我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授予各小组一面彩旗,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苏州园林模型"仿建任务:1.收集资料。引导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中收集苏州园林的图片、文字或音像资料,并收集与我国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特点: 本文是为苏州园林图片册作的序,目的是指导读者欣赏图片,提高鉴赏能力。本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构思精巧,缜密,结构脉络分明;二是说明准确,生动形象。 二,教学目的: 1.了解总分的说明顺序及其特点; 2.体会比较说明的方法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立足导读,采用列图表法研读课文,了解说明顺序,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说明的方法和角度,并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比较说明的方法。课前组织学生看苏州园林的录像。  相似文献   

6.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苏州是个好地方.清朝有159个府,大家知道交税交得最多的税老大是什么地方吗? 生:苏州? 师:对,就是苏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州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生:经济发达. 师: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苏州,一定要看看苏州园林、苏绣,还有苏州的美女.苏州有9个园子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苏州园林》也很经典.今天,我们不是去看苏州园林,而是要学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语言把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出来的.读了《苏州园林》后,我仿照文中的语句写了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曾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根据特定情境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启发性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园林是美的,怎样让它更美,更有活力与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的思…  相似文献   

8.
宋敏 《现代语文》2008,(11):61-62
1.背景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独特景致的文章,是一篇内容相对抽象的“老”文章,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它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9.
作文材料自选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思想】《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  相似文献   

11.
<正>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唤醒学生学习动力,把学习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一课。一、辨图识苏州园林师:苏州园林,大家去过没有?  相似文献   

12.
36《苏州园林》师: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采用概括性的语言,有时采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苏州园林》中有哪些是概括性的语言?哪些是具体生动的语言?请分别用——”和——”在课文中标记出来。生:第二自然段在课文中起总领作用,作者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然后连用四个“讲究”,对这个总特点作出概括说明,并以此作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总纲。师:这是文章中的概括段,请再找找文中概括性的句于。生: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生:苏州园…  相似文献   

13.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撰写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根据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一、理清篇章结构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立足和还原《苏州园林》的“序文”身份,有助于教师厘清如下两个问题:作者与苏州园林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如何看待教材文本中略显仓促而简单的结尾.很大程度上,《苏州园林》的有“序”解读,才是《苏州园林》教学解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运用多媒体,理清文章思路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崔建红 《语文知识》2016,(21):65-67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文艺性说明文。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写苏州园林,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家乡园林的共同特点。如果读者要从文字层面了解苏州园林,那么,这篇课文就是一把钥匙,借助它读者可以较好地领略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设计含第三册书第四、第五两个单元的12篇说明文。用17个课时完成。 二、讲读课的设计,力求突破重点难点,着重于怎样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自读课的设计,仅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第四单元 苏州园林 要点:体会采用比较,描写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安排二课时。 一、课前展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学挂图) (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二)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各地园林的标本) 二、研读②~⑥段,要求: (一)②段与③④⑤⑥段间含有什么关系? (总分)如此安排结构,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说明起到什么作用? (二)列出这部分文字的提纲。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编初中课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既从大处落笔 ,又从细处描摹 ,以简明朴实而又准确传神的语言再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展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过人的智慧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者通过阅读本文 ,既能了解居标本地位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神韵 ,又能培养审美情趣。笔者在执教该课时 ,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 ,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 ,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执教后学生反响强烈 ,听课的教师也赞誉…  相似文献   

20.
拿到《苏州园林》这一赛课篇目的时候,我首先对课文进行了定位.我认为,如果单纯地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说明文来教学,一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根本体现不出一个“异”字;二是这篇文章是叶老为摄影集写的序,文质兼美,在教学时应该体现出这一点;三是这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总分式结构层次清楚,是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典型范例——这也应该是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的一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美”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将美进行到底”,让学生在读品赏析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样就既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