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月飞雪?     
《家教世界》2011,(6):50-50
古时候,人们把六月飞雪看作是不祥的征兆。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六月雪暗指冤屈,那么,真的有"六月雪"吗?六月雪的确存在,但它只不过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译者主体性在人名典故翻译中的发挥。《牡丹亭》中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有:人名典故在典故使用中占多数;人名典故多出现于人物对话中;人名典故连用情况较多。结合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本文提出在翻译人名典故时,应从读者、阐释者和译文作者三个方面对人名典故进行分析,并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品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用少数的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常见的。教材中运用典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正用,即选用的典故含义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感情完全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运用了三个典故,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新编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恰当地运用多个典故抒发自己豪情狂态和希望朝廷重用 ,给他机会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一第四小题问本词中的“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很多学生认为“遣冯唐”是典故 ,而“射天狼”不是。这首词中的“亲射虎”、“遣冯唐”的确用了典故 ,都能指出古书出处和故事原型。上片词中的“亲射虎”出自《三国志》 ,记载在一次出行中 ,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 ,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作者引用此典故 ,表达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 ,马前射虎 ,特别…  相似文献   

5.
典故,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典故多由四字构成.亦有四字以上或四字以下的,其中三字典故也有一些。下面是笔者搜集到的三字典故50例,供参考。一字师。典出《五代史补》,比喻给人以重要点拨的人,或表示拜师者的谦虚。人中龙。典出《晋书·宋纤传》,比喻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6.
一、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有个成语叫“鸡鸣狗盗”,大家听说过吗?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总结:成语“鸡鸣狗盗”是指卑微不足道的技能。关于鸡鸣狗盗还有一个典故,请同学们看第265页的注释③。这也是鸡鸣狗盗一词的出处。典故是通过孟尝君依赖善鸡鸣、狗盗之技的士的帮助得以脱险的故事,来表  相似文献   

7.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林同学问:“《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运用了明代的方孝儒、《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向子期写《思旧赋》三个典故,其用意应怎样理解?”用典,就是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事,借过去的事抒自己的情。典故用得精当,不仅要类比贴切,更要给典故注入现实的思想感情,通过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作品的形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文中的三个典故,用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能含蓄地表  相似文献   

9.
其实何止是中国,外国文人也喜欢用典故……典故,绝对是个超级链接,节省了文人作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丰富性,这大概也就是古今中外的文人们爱用典故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10.
红帆 《学习之友》2006,(2):59-59
一日得闲,重读《窦娥冤》,她含冤负屈悲愤难当,我们少不得要为之洒一掬同情的泪水。可是,我觉得,有一件事情被我们遗忘了。窦女士死前三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前两个愿望无可厚非,情节煞是凄美绝壮,而第三个就颇值得商榷了。且看窦娥道:“大人,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大旱三年,的确足以惊动圣上,视为天兆,而事情也的确以恶人伏法为结果。可是,这三年的大旱,又要伤害多少平民百姓?他们与窦女士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更不与张驴儿沾亲带故,却被窦女士挟一己之仇的毒誓害得颗粒无收。饿殍满地的三年,他们的冤屈又向何处诉?也许有人要说,这是恶人起的因。可黎民百姓又有什么理由来承受如此的果?既然窦女士对誓言的实现怀着绝对的信心,那么直接解决掉害她的人不就得了?偏偏采用这种迂回的毒辣方式,真真教人无法理解。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其诗文中运用典故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事典与语典。事典与语典计可概括为"有运用中国历史事件的事典","也有运用古代传说的事典"和"有运用名人名言的语典"等4个方面;而在具体运用典故时,则主要是"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典故""有以谚语形式出现的典故"和"有以短语形式出现的典故"等8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2.
崔彦超 《文教资料》2007,2(8):75-76
本文探讨托尔斯泰晚年代表作品《复活》与圣经的互文问题。在《复活》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原话、人名及一些圣经的典故,据克里斯特娃对互文的定义,可以认为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引用的一些圣经典故、原文等是对圣经的互文。这些互文又可分为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和主题等三个主要方面。同时这也就决定了《复活》与圣经在思想上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表的文体义由其物体义演化而来,到汉代形成固定格式,成为察试诸生的重要文体.《文选》收表文19篇,数量之多彰显其地位之高.其中的荐贤表事关君国根基,或一表荐一人,也可以一表而荐数人;表文以举荐者自撰为主,以他人代笔为辅.从动因看,可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荐贤表的内容由歌颂君上、褒荐贤才、自表衷曲三部分组成.用典故比拟荐贤对象和内容,是荐贤表作者习用的修辞手法.荐贤表的荐人有自荐的成分在内.一是荐才本身必须是才识兼具,方能慧眼识人;在表文中大量使用典故以颂圣颂贤,也有自炫其才学的用意.二是荐才为君为国,可以表忠.  相似文献   

14.
【给我个理由先】给我个不知道这句话的理由先!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这是典型的广东话句式,但是被用在普通话上面,效果一点都不差呢。同学们在网络上或在现实中强词夺理,是不是经常会把这句话抬出来?也难怪,这句话表面上看来的确很理直气壮啊。虽然仔细想想,其中的底气不是很足,但是只要你用足了语气语调,那么相信你的对手一定会被你的气势所压倒的。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26):119-120
西方典故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西方典故文学的理解更是重中之重,这有助于我们对于西方文学作品能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本文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的研究"为题,从典故是什么、西方典故的来源、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四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以便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能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鼎盛时期是元代,元代杂剧最著名的作家是关汉卿,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现今,“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冤莫冤兮窦娥冤.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商鞅、岳飞,就连窦娥三桩誓愿中提到的苌弘、比干等所受冤屈都不亚于窦娥,所遭受的酷刑远比窦娥残酷,为何只有“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呢?因素多多,见仁见智;不过关汉卿高妙的写“冤”艺术,也许是窦娥“冤”过苌弘、比干、商鞅、岳飞摘取“冤屈”代名词的重要因素.那么,《窦娥冤》是怎样写冤的呢?  相似文献   

17.
6月15日清晨,株洲神农公园的游龙湖,看到那个男孩纵身一跃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那是在向湖畔的女孩表衷心!湖水很残忍地吞噬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湖水遭人控诉似也有些冤屈。没错,这不是预谋只是意外。可我那跳湖的可怜兄弟,你在这个早晨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中,《圣经》典故的运用往往因其文字简洁,内涵深刻,形象生动的特点,使文章色彩大增。因而,对含有《圣经》典故的句子、段落的正确理解,其意义尤为重要,也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总结归纳教材中出现的《圣经》典故,其运用类型大致有三:一是画龙点睛,言简意赅;二是幽默、讽刺;三是引发联想,无声胜有声。对《圣经》典故的来历及其引用的讲解,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领略英语语言的风采,丰富自己的词汇和文学知识,提高英语文学欣赏水平,使学生的学习基于教材,广于教材,高于教材,达到学习、欣赏、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北宋初期的王禹偁是最早较多使用杜诗典故的诗人。北宋中期的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部分诗人都大量使用杜诗典故,苏轼是北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江西诗派也普遍喜用杜诗典故,江西诗派中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是黄庭坚。  相似文献   

20.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中诗词典故所含的效用、素材以及技巧等,都可作中学生写作训练的典范。将诗词典故活化于写作中,既是诗词典故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也是对教材的创造性利用,实现诗词典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