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苯酚的熔点43?℃,密度1.071g/cm3,常温时微溶于水,高于65.9?℃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取苯酚晶体少量置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蒸馏水,振荡后得水的苯酚溶液,继续滴加蒸馏水,振荡后得浊液,此浊液是苯酚液体分散到苯酚的饱和的水溶液中后的乳浊液,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是苯酚的水溶液,下层是水的苯酚溶液,向分为两层的液体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得苯酚钠溶液,此时液体是均匀的,向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所得苯酚就不是固体,而是液体,要分离出生成的苯酚,就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而应该采取分液的方法.要得到纯净的苯酚,可向含水的苯酚溶液中加入少量五氧化二磷(不能用氧化钙)吸水后蒸馏可得.  相似文献   

2.
苯酚能使石蕊变红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万铭 《化学教学》2002,(11):45-45
几遇这样一道题 :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 ,不能变红的是 :A、CH3COOH B、CO2  C、H2 S D、C6 H5OH。按编题者的意图 ,显然是应该选答案D了。因为题中四种物质的水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只有苯酚溶液的酸性是最弱的了。苯酚溶液真的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吗 ?带着疑问 ,我做了专门实验 :取两支试管 ,分别装入等体积蒸馏水 ,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苯酚晶体充分振荡 ,得室温下饱和苯酚溶液。然后向这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 3滴紫色石蕊试液 ,稍加振荡 ,即可看出明显差异 :蒸馏水中紫色无变化 ,而苯酚溶液中颜色明显变…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p176,关于苯酚性质的实验,难度并不大,但有些实验现象的解释却并不很简单。本人翻阅了一些资料,对此作了肤浅的研究,整理成文,以供参考。一、苯酚溶解性的实验。纯净的苯酚常温下为无色针状晶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15℃时为8.2克/100克水。当温度高于68℃时,能与水互溶。因而常温下取苯酚晶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得一浑浊液体。加热溶液变为澄清。冷却则有油状物析出。加水后振荡所得浑浊液体是悬浊液还是乳浊液,析出的为  相似文献   

4.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教材中,证明苯酚显弱酸性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当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往往难于出现变浑浊的现象;二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将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一、改进方法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约0.5g)的试管中加入1mL 蒸馏水,振荡,溶液变浑浊,然后滴加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至浑浊溶液恰好变为澄清,此过程无气体产生。如图1  相似文献   

5.
实验步骤:1.氢氧化铁胶体溶液的制备取大约40 ml蒸馏水于小烧杯中,加热至沸腾,用胶头滴管吸取潮解的FeCl_3液体(或浓的FeCl_3溶液)8滴左右滴加(利用水沸腾自然搅拌)至水溶液变成红棕色(澄清、透明、无沉淀检出),冷却后即得氢氧化铁胶体溶液。  相似文献   

6.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7.
实验1.在一试管中加约0.5g苯酚、5ml水。振摇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加1滴兰石蕊试液,呈微红(pH~5),本实验证明苯酚具有使石蕊呈微红的弱酸性。 实验2.在一试管中加5ml水和1滴兰石蕊试液,混匀后加1滴苯酚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此时苯酚被稀释,溶液的pH值改变不大)。本实验证明苯酚的酸性物到在稀溶液时  相似文献   

8.
在100mL的小烧杯里加入约40mL淀粉胶体和20mL食盐溶液的混和液体。 将两支半截试管,一端各用线扎紧半透膜,再倒入5~10mL蒸馏水,放到盛混和液的烧杯里。 0.5min后,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了氯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碘水,不发生变化,证明了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另取一支盛有混和液的试管,沿内壁加入一滴硝酸银,可看出生成白色沉淀再加一滴碘水即变为蓝色。两组实验前后对比,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师化学第二册第132页的演示实验11—2中是这样说明的: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晶体及水,振荡试管,试管中会出现浑浊液;再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试管,溶液变澄清、透明。而在实际操作中,振荡试管,苯酚晶体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而溶液始终是澄清的,并不出现混浊现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振荡,苯酚晶体消失,溶液仍为澄清的。这样,苯酚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现象并不明显。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改用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世界上生命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中.有经过团聚体产生原始生命的学说。亲自培植这种团聚体,并研究团聚体有哪些特征。器具:显微镜、试管1支、吸管4支、试管架。药品:1%阿拉伯胶水溶液、1%明胶水溶液、0.1NHCL、1%亚甲基或1%中性红水溶液、PH试纸、蒸馏水。①因明胶和阿拉伯胶难溶于水,故须在前几天配制好,分别用不同的吸管吸取明胶水溶液5ml于1试管中,充分振荡使两液混合,测定这混合液的PH值。问1:混合液用肉眼观察是怎样的? 用显微镜检查时又能看到什么? ②把盐酸一滴滴地滴入①的混和液中,每滴下一滴即充分振荡试管,使混和液和盐酸完全混和。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72123)在做演示实验时,生成的透明油状液体很难让全班学生看到,即使闻香味也只限于一、二个学生。实验效果不佳。我们经过实践作了改进,在上述生成物的试管里加入两滴石蕊溶液,振荡试管,静置后,马上可观察到液体分为两层,下层是有色...  相似文献   

12.
一、改进要点:①向无色乙酸乙酯试剂中加入3-5滴红色(或其它颜色)油漆作指示剂·②将酯的用量增加到1ml.③水浴加热时,取出试管振荡2-3次.二.实验操作:在三支试管里加入1ml有红色油漆作指示剂的乙酸乙酯.再向第一支试管里加蒸馏水5.5ml.第二支试管里加稀H2SO4(1:5)0.5ml,蒸馏水5ml,第三支试管里加30%NaOH溶液0.5ml,蒸馏水5ml,振荡均匀后,把三支试管都放人70-80oC的水浴里加热,加热过程中,取出试管振荡2-3次·三.实验现象:5-10分钟后取出试管观察:第一支试管里上层红色液柱体积无多大变化,乙酸乙酯气味依…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且在一定时间内红色不会褪去(简称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向其溶液中滴加8至10滴酚酞试液,溶液虽呈现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褪去(简称异常现象).本文从反应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如反应原理、反应产物等方面来分析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且在一定时间内红色不会褪去(简称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向其溶液中滴加8至10滴酚酞试液,溶液虽呈现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褪去(简称异常现象).本文从反应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如反应原理、反应产物等方面来分析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祥鸽 《课外阅读》2011,(8):236-236
(2011十堰市)45、小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稀盐酸,没有发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滴酚酞溶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了“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实验一 在试管中放置少量SbCl_3晶体,滴加蒸馏水,在稀释过程中,溶液逐渐变浑浊生成SbOCl 的白色沉淀,如果在此乳白色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则白色沉淀即消失,若在此溶液中再滴加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学》1997年第7期第9页刊登了《一组有关苯酚的实验》一文,文中说:“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浓澳水至过量,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是因为生成了黄色难溶于水的2,4,4,6一四澳环己M烯酮沉淀”.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我们重复原文所述实验,现象与原文基本一致,当苯酚过量时,白色沉淀逐渐转变为棕红色沉淀,用玻璃棒搅动,可以看到该沉淀中混有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碱,沉淀消失(溶解),再加入酸,沉淀又复出现,这说明沉淀物中含有酚羟基.向棕红色沉淀物中加入浓苯酚,振荡,仍有沉淀,将其放入温水浴中微热,沉淀消…  相似文献   

18.
一、指示剂与中和反应 例(2005年江西中考题)如图所示,小田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指示剂.为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田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只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向碘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蓝色会褪去吗?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4毫升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水,并振荡,溶液变蓝,再加入约3毫升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呈无色.[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1毫升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入3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几乎为无色.以上实验事实充分说明:碘不能从淀粉溶液中被四氯化碳苹取出来,相反,淀粉溶液却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人所承认的那种…  相似文献   

20.
(1)准备和操作称量7克ZnCl_2溶入10毫升蒸馏水中,配制ZnCl_2浓溶液(密度1.45g/cm~3),在表演前滴加数滴碘化钾淀粉溶液。在大试管内,先注入约1/7体积四氯化碳(密度1.59),用移液管吸取预先加有碘化钾淀粉溶液的浓ZnCl_2溶液约1/7体积,沿试管壁慢慢地加在四氯化碳液面上。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加入同体积的二硫化碳(密度1.26),稀氨水(10%,密度0.96)。和苯(密度0.88)。大试管中就分成五层,五种液体均为无色,较远处看不到它们分层,似一管清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