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做此实验时,常常闪插入瓶子里的吸管太短,接触不到水面或因肺活力不够,使水不能从瓶中被挤出来,导致实验难以成功,既影响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又常常弄得满桌是水、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空气占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形象地把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并采用了以下演示实验:1 材料准备  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小烧杯、漏斗、玻璃弯管、气球、软木塞。图12 制作方法  在软木上钻两个孔,分别插入漏斗和玻璃管,在玻璃管另一端拴上气球(实验装置如图1)。3 演示过程31 先用手捏住气球,然后往漏斗里倒水,可以见到水不会流进瓶子里。32 如果把手松开,水就会从漏斗里流进瓶子里,并且可见到气球鼓起来,水越多,气球鼓得…  相似文献   

3.
小制作     
把香烟打个结把有颜色的水倒入一只四角形瓶子里,然后用软木塞塞紧。软木塞上穿一个孔,插入一根吸管进去,一直插到瓶中的液体里。用胶条密封瓶口。当你用手握住瓶子时,吸管中的水就会上升。  相似文献   

4.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因此,对于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学生难以理解。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空气的重要方法,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设计,学生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了解空气,理解空气也和其他物体一样实实在在占据着空间。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1)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  相似文献   

5.
化学新教材在《碱金属》一章中设计了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及检验气体的演示实验。其实验步骤如下 :在一个塑料瓶中加入 3/4体积的水 ,用手挤压塑料瓶 ,使水面上升 ,排出空气。然后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 ,用针扎住一黄豆大小的金属钠 ,迅速用胶塞塞住挤瘪的瓶口 ,倒置 ,并不断摇动塑料瓶。待反应完成后 ,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挤瘪的瓶子复原 ,取下塞子 ,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 ,并将瓶口移近火焰 ,检验钠与反应产生的气体。事实上 ,按上述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不太理想。一是钠与水的量不好把握。若钠较多 ,则产生的气体会使瓶塞冲出 ,瓶内的液体四处…  相似文献   

6.
倒水比赛     
游戏道具:每人1只塑料瓶、1只一次性水杯、1根吸管,1只大盆,1支水彩笔游戏前的准备:在起点放一大盆水,在10米远的终点放一排塑料瓶。在每只瓶子上写上一个小朋友的姓名。游戏玩法:1.给每个小朋友1只杯子,拿好。2.嘟,盛水开始啦!从大盆里舀水,跑到瓶子那边,把水倒入瓶子,再回到大盆边,再给杯子盛满水,照此做下去……3.谁第一个把瓶子装满水,谁就获胜了!倒水比赛  相似文献   

7.
嘟嘟闯关记     
星星 《中学生数理化》2005,(12):62-62,55
学完有关温度计的内容后,物理探究小组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制作活动.嘟嘟用一个小瓶子和一个吸管做了一个水温度计.他先把这个水温度计放到冰水混合物里,等到吸管里的水面在较长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时,在水柱凹月面的最低点处标上“0℃”;然后又把温度计放到沸水里,同样再标上“100℃”.最后把这两个刻度之间均匀地分成100份并刻上刻度.没想到老师看到之后说:“你这个温度计肯定不准确!”你知道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教学》2012,(6):48-49
要放开 陆永胜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用几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一个装有适量水的饮料瓶,利用空气把水挤出来。对这一教学环节,3位老师做出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设计意图]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体积的意义[教学述评]师 :同学们 ,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CAI课件演示 :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 ;乌鸦把石子扔进瓶子 ,高兴地喝着了水。指生简述童话故事《乌鸦喝水》的大意。师 :为什么乌鸦往瓶子里扔石子就能喝到水了?生 :把石子投进瓶子里 ,石子会把水面给抬上去 ,乌鸦就能够喝到水了。生 :因为石子扔进瓶子后就会沉入瓶底 ,瓶底下面的空间被石子占据了 ,水面就会向上升 ,乌鸦就能喝着水了。师 :乌鸦真是太聪明了!它知道石子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所以就利用这…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自然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实验2,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到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  相似文献   

12.
你家里能找到一个类似试管的透明容器吗?没有的话.请你找一个盛过洗发精的塑料瓶(直径越小越好),把它上端的封盖去掉.做成直筒形(如图1-Ⅰ、Ⅱ)。先检查一下漏气不漏气。方法是:瓶子盛满水.用手掌封住口,倒立在有水的盆里.松开手,瓶里的水流不出来;或把空瓶倒立水里,瓶外的水面与瓶里的水面能保持一定水位不变.即视为不漏气(如图1-Ⅲ、Ⅳ).就可以做这个小实验了。操作步骤和方法用直尺量出水面以上直简塑料瓶内壁的高度.将其五等分,距瓶口的第一刻度特别要作出醒目标记,用红线绕一圈系紧。然后.将一段铁丝用纱布擦…  相似文献   

13.
原理说明:由于将瓶子作圆圈摇动,里面的水在运动过程中形成大漩涡,沟通了上下两个瓶子里的空气与水的交换,下面瓶子里的空气通过漩涡中心进入上面的瓶子里,同时,上面瓶子里的水也就可以流淌下来。小朋友们也许不知道吧,大自然里有着许多壮丽的景观,例如大气的流动会产生气流旋涡叫“龙卷风”,而流动的水遇到柱状物阻挡会产生水漩涡,我们能不能自己制造一个“水漩涡”呢?一定能选我们现在就用两个大塑料瓶来做“水漩涡”的实验。1.准备好两只干净的大塑料瓶,一支强力胶,—把小刀,一卷胶带。2.小心地用刀在两个瓶盖上各挖出一个铅笔杆粗的小孔…  相似文献   

14.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有一个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该实验设计很巧妙,但由于教师长期的思维定势——"认为塑料瓶内水位上升是因为瓶内氧气消耗完了,产生内外气压差把水吸进瓶内,吸上来的水刚好会占据瓶内氧气空缺的空间",进而会引导学生去观察水位上升的高度是不是占瓶子高度的1/5,从而导致错误的教学行为。这一错误推论在很多课堂上被重演着。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一、实验回顾  相似文献   

15.
在用吸管吸饮料时,我们可能没有想到过为什么饮料会进入口中,不知道这一过程中是大气压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吸的时候使吸管中的气压降低,这时外界的大气压把气体压了上去。如果用吸管在一个密封的瓶子中吸饮料,你就吸不出来,因为里面没有大气。当生病挂水时,为什么瓶子的下端有两根管子,一根通往人体,而另一根却通往空气?实际上又是因为大气压的缘故。在水不断地往下滴的过程中,水在不断地减少,里面气体体积在不断增大,压强就会减小,这时外界的大气压就会把外面的气体压入瓶内,使气压增大,水才会不断流下来。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17.
校园板报     
放学扫地前要洒水,用手泼,水洒得不匀。我拿一个容量约五百毫升的宽口软塑料药瓶(其他塑料瓶也可以),用烧热的小钢针在盖子上均匀地烫七八个小孔,做成了简易洒水器。使用时,在瓶子里装满清水,拧紧瓶盖,轻轻挤压瓶子,水就均匀地喷出来了。这种洒水器,也可以用来浇花。  相似文献   

18.
金属与水的反应照教材的装置和方法去做,往往效果不好。首先空塑料瓶盛3/4的水,用手挤压瓶子,排出的是一部分空气,塑料瓶中的空气不能排尽。在此瓶中制取的气体是空气和氢气的混合物。取下塞子,很快用手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迅速移近火焰,可能听到的是尖鸣声,甚至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根本看不到氢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的现象。笔者就地取材,改进和更新此实验装置,经多次试验,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如加采用,定保此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9.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改进装置由一只矿泉水瓶和3支弯头吸管制成。在矿泉水瓶盖上扎小于吸管直径的洞,插入两根弯头吸管,再用一小截吸管做成对嘴吹管即可。该装置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使用率高,能克服原有教材所推荐装置的不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设计构思:我设计并组织学生采用一种透明小玻璃瓶替代塑料笔帽和橡皮泥来制作“潜水艇”,放在一个装有水的大塑料瓶中,挤压塑料瓶可以清楚看到玻璃瓶中水位的变化即气体被压缩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潜艇”沉浮的基本原理。制作材料: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玻璃瓶(蓝瓶)或科学实验材料袋中的玻璃瓶、无色透明塑料瓶、短吸管(细)、烧杯、水。制作方法一:1.将透明塑料瓶灌满水。(如图所示。)2.将蓝色小玻璃瓶口朝上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灌入适当的水,直到其刚好浮在水面上为止。3.将小玻璃瓶从烧杯中取出,使瓶口朝下并将其投入到塑料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