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玲 《教师》2024,(10):18-20
文章着眼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旨在探讨构建高阶思维课堂的策略。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高阶思维的重要性,特别是高阶思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当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等。基于这些问题,文章作者提出了多项策略,包括加强理论学习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以优化课堂教学等。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适应“双减”政策下的教学需求提供有效的策略,以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判断力的公民。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高阶生成问题具有随机性、挑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多教师不愿触碰。然而,高阶生成问题的产生及有效处理,对于学生发展个性、培养批判思维、开发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教学预设往往大于生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抓住高阶问题生成契机,通过嵌入开放式探究活动、智慧型引导策略、进阶性问题链条、补充类知识信息等学习支架或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跨越、能力提升、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3.
引领教学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有效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引领教学,需要运用引领目标的设计策略、引领素材的选取策略、引领高阶思维的策略、引领深度参与的策略和引领有效呈示的策略等,贯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活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广泛运用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活动策略能让学生在认知深化中学会综合分析,在道德辨析中学会理性评价,在认知冲突中发展创新性思维等,由此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专题复习是提升中考备考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大单元教学视野,设计《道德与法治》中考专题复习,探索"核心概念统领、思维导图连结、任务情境驱动、问题集群串联"的复习策略,引领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情境设计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须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提升其生活为目标,找准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激活教材情境,促成现场体验的生成,创设多元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辨,从而培育学生的道德反思意识,提高其主体思维深度,促进其批判反思等高阶思维的发展,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7.
思辨能力是学习的高阶能力,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关键能力之一。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激发课堂活力、提升课堂品质、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问题的思辨性、情境的主题性、活动的生活性、教师的亲近性诸要素。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65):139-141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较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该门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知识,培养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是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也需要将这类思维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需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师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文章运用了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提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具体阐述了五个部分,第一阐述项目化学习、批判性思维、生活化的概念;第二融入项目化学习、生活化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义;第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第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应遵循的原则;第五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生活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型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情境、精选时政案例设疑与启发深度审辩对话等策略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学科核心知识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核心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难以理解。如何突破学科核心知识,是教师从浅层教学走向深层教学的抓手;如何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是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挑战。核心知识项目化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格。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低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法治教育启蒙课程,一线教师往往习惯于道德教育而忽视法治教育,导致法治思维的培养缺失。实践证明,问题导向辨析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主要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导问游戏辨析,触发法治思维;追问绘本辨析,建构法治思维;探问生活辨析,深化法治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2.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如何将民法典深植于中学生心中,是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分析、走进社区等路径,将民法典教育无缝嵌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法治教育,是一种适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契合的结合度,以体验生活性、突出体验性、避免贴标签现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列举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的法治素材,在参与中获得法治体验。  相似文献   

13.
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设问普遍缺乏目的性、思辨性、探究性,教师往往采用直问直答式设计,这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与理解问题、培养高阶思维,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设问作为素养课堂的关键环节,是检验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课堂设问需要用心问学生、匠心问设计、慧心问自己。  相似文献   

14.
<正>思辨力是一种高质量思维活动过程,是思维的高阶形式,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质。所谓思辨力,是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作出科学解释与正确判断及合理选择,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生活的能力。七年级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的第一个学年,学生处于思维发展和自我认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重视学生参与、互动和思辨,积极引导学生站在各种角度认知、观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微观叙事"对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以及最终实现知、情、意、行共长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全记心上》一课为例,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微观叙事"的教育策略,"微观叙事"的德育主题应链接课程与学生生活,并以"微线索"串联大情境,以"微活动"增强体验性,以"微话题"提升思辨性,实现学生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6.
深度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学生的认知理解、过程反思与能力建构,倡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度学习。本文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的浅层化学习,在课改实践中以"问题伴学"为抓手,重视学生在适切问学中开展深度学习,不断纠偏课堂教学层面新问题,重构深度问学教学发展新模态,创新问题伴学阳光评价新机制,着力助推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课改灵动实验场。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89):127-128
山区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山区学校地处偏僻,教育水平具有不可避免的落后性,闭塞的发展环境造成山区孩子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在价值观形成的少年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必要性,而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本文将围绕如何推广山区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提出关于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通过对左右脑的训练更有条理地学习教材内容,更好地把握知识点,解决问题。这非常适合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为此,文章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并且探究了利用思维导图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郑利 《成才之路》2020,(7):30-31
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认识差异、思维差异、课堂生成差异,这不仅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解决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需要。文章以"关心国家发展"教学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依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需要与时俱进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行支撑,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各类凸显的社会问题,需要道德与法治的共同引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法治思维的培养,从小学生开始实行。文章首先分析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意义,接着阐述了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后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法治思维培养的创新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