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作为政治生活中较为固定的安排,是人们长期政治实践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型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政治阶层的开放性以及政治权力的受控性等。政治制度作为国家共同体内各种行为的规范体系,对于国家治理效能具有基础性贡献,国家治理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制度化的水平,而制度绩效又依赖于制度供给质量和政治发展的进程。因此,从理念层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从制度层面,要增强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挥制度优势;从行动层面,要深化改革,稳妥推进政治体制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国家为达成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而提出的改革纲领,为新时代各领域的改革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服务于国家巨系统的子系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阵地,也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转型,开展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配套改革,提升其有效性。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须坚守自身的价值取向、治理取向和实践取向,借鉴治理理念,运用治理方式,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指导,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监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3.
"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概念是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而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政党治理等领域的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因此,"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十八大以来,党的民生理论包括政治民生、经济民生、文化民生和社会民生等。政治民生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民生的目标是不以GDP论英雄,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实现科学发展;文化民生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民生的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社会保障制度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工具,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政治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应有机制.为了加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路径为: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功能,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保障公平性,助力政治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保障优良文化建设,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形成了依附—参与型文化为主体的混合型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它逐渐向公民文化变动。这一变动使得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协调,从而带来政治制度变革的需求和压力:建构了新的制度规则的价值,变革了制度规则的规范——法律和习俗的内容和取向,重新塑造了对权威角色的文化期望和合法性判断标准,这些影响不断聚向政治制度,生成其改革的压力和约束性因素。通过公民文化建设、制度化参与渠道的构建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力量格局的调整,能够合理把握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时机、内容和深度,实现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罗涛涛 《学周刊C版》2014,(10):233-234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成为理论热点。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角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当前学界对于国家治理的主体、国家治理的对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概况,提出当前学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这一块存在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成为理论热点。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角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当前学界对于国家治理的主体、国家治理的对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概况,提出当前学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这一块存在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参与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纳入有序轨道,会对政治发展产生正面价值;若一旦失控,则会激化各种矛盾,冲击政权稳定,导致政府治理失败,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后发国家要防止政治参与失控危及政治稳定,需要强化政府权威,提高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制度建设和民主训练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建立务实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防止国家分裂。发展民主不能简单等同于扩大政治参与,必须重视政治安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后发国家只有保持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平衡,才能提升政府治理的能力和绩效,建设高质量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1.
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想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下探究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必须先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形成一个合理定位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应该是民主政治文化、法治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只有形成这种适应中国国情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才能使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获得延续生命力,并跟得上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步伐,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如火如荼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形成是该国漫长历史发展的凝集和积淀,是同国家传统的民族文化相关联的。一国国情的本质是该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延续性的表现。然而,政治与民主的现代化势必要求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国家在力求实现政治、经济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如何实现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基于政治文化内涵学习的探讨的视域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呈现的特征,探讨新型政治文化的创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关于核心价值观建设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观点,在文化传统上可以上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特别是秦汉之际的政治哲学。因而,今天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视,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科书政策话语体系是国家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文化密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围绕着教科书建设的价值之维、内容之维和权力之维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科书政策话语体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国教科书政策话语体系的建设立足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始终坚持党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权,实现了从政治话语到经济话语再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话语演变,推进了我国教材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上海2014年7月19-20日中国公共管理自计划经济走来,在经历30余年改革与发展后,人口、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迅速变化,公共管理的理念、工具、资源和面临问题都在不断转换。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著名学者、产业界代表以及政府官员共同围绕"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型与创新"之论坛主题,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展现公共管理领域各学科的发展成果。自2006年起,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与复旦大学每年举办"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业  相似文献   

16.
张晴 《教育评论》2023,(2):37-43
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治理现代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最高层次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工程。为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维度,文章以现代化为理论视域,通过分析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及后现代化的理论要义,结合我国治理现代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主流学术话语展开深度探讨。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维度主要涉及教育治理主体参与民主化、教育治理权威法治化、教育治理权运行制度化、教育治理职能配置科学化。在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现代化崇尚工具理性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注重价值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也将促进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最终服务于人民的幸福生活,达成高质量的优良教育体系,服务于个体生命发展的和谐秩序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辩证逻辑和基本意蕴。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以利益关系结构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公民权利主体体系,现实地体现为以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为主体,以国家治理的行动和价值体系为匹配的系统;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为按照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的现代化取向,适应时代变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能力是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主体运用国家制度体系,进行国家治理和参与治理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些主体的能力构成要素和实现利益效能的现代化,而完善和发展科学适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评估体系,则是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和效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等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党开创的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改革目标,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导,分析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于资源的关注以远超前工业社会仅限于自然资源的"小资源观"视野,已经转向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信息资源等"大资源观",并开始从新的研究角度研究硬资源、软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等新的资源类型。制度因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以及长期形成过程中具有的民族性、时代性、人类开放性、兼容变迁性、稀缺性、战略性、可利用性、可配置性等属性和特征而逐渐具有了资源的一般属性,因而被人们纳入政治资源研究的视野。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研究政治制度资源在政治资源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政治制度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进一步释放制度的活力就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