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文化强国建设是这一任务的必然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与其他国家文化相异的本国文化内容的教学,也要在强调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基础上强化小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意识的培育。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访问、访谈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情况,小学美术教师对本国文化内容的教学及对小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意识培育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小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自信心理研究是在健全人格理论的指引下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新近发展的研究主题。我们基于当前自信研究的现状,系统地探讨了自信心理研究中的人格与文化的研究视角、情绪与认知的心理内涵、外显与内隐的心理过程、状态与特质的类别划分、生理与心理的内在机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优先度以及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取舍共七种需要处理的关系。展示了自信心理研究整合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并据此提出了自信心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执政党文化自信.在执政党文化自信的提升过程中,需正确认识执政党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积极把握执政党文化建设的认知定位,深刻剖析执政党思想、制度、组织、行为文化自信缺失问题,以认同机制、动力机制、融合机制、提升机制建设推动执政党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自信的生成,具有内在逻辑要素和影响机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自信生成的思想逻辑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自觉耦合;实践逻辑在于培育革命文化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高度契合;认识逻辑在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辩证统一;时代逻辑在于大力传承和弘...  相似文献   

5.
艺术类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并建立有效的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不足、文化自信培育受外来文化冲击、文化自信养成受社会风气影响等。文化培育机制分为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三类子机制,机制内容涉及课程设置、制度完善、督导跟踪等多种方式。要从源头出发构建激励机制,紧跟培育过程构建保障机制,关注培育结果构建制约机制,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罗晓娟 《文教资料》2020,(9):74-75,78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凝聚大学生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深度认同、创新发展的行为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是文化认知、实践、体验、认同等一系列个体自主的心理过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指引下完成塑形。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其自身文化特质和文化成就所持有高度认同和本真信仰的信念感和理性感。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厘清文化自信的理论构成;从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维度廓清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在文化认同、文化交流、文化发展层面阐明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一些错误思潮的涌动始终干扰着国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挑战。首先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涵与认知维度出发,指出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自信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主流文化导向、主体意识激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导向的国民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以期为社会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根本在于价值自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需要价值自信。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价值自信是教育者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前提,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形成品德和确立信仰的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为此,要抢占理论制高点,强化理论自信;要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强化学科自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强化功能自信。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加强外语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未形成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文化自信培养缺乏整体性、文化自信培育方式较为单一、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面临冲击.为此,高校在外语专业思政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强化文化自信协同育人、深化思政教育内容贯通、丰富文化自信培养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等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短视频热潮的出现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与载体,同时,由于短视频内容存在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与逐利化等特征,如果缺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可能使得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面临着困境。在此背景下,要实现短视频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共生,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鼓励主流文化主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二是加强短视频与革命文化的相互融合,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三是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师梦雅  杨子萱  张素  丁旭  王鹏 《教师》2023,(10):123-125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高校大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途径。为了解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现状,文章采用抽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调查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现状和认同程度,从而探究培养高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路径,为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医药文化认知、认同程度两个维度与主动参与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青年自信则国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符合国家现阶段人才培养要求。除了科学世界的文化自信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同样不可忽视,结合文化自信生成遵循的规律: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通过营造日常文化教育氛围、强化教育的日常生活意识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认知系统;通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增强生活仪式感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情感认同;通过加强教育引导、优化利益激励、强化实践养成、完善制度保障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理政方略。本文着重探讨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和特征,认为文化自信是处于历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文化客体,经由认知、理解、比较、反思、认同、践行等一系列自觉的心理和实践活动,形成的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外来文化的理性对待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信不移的心理状态。文化自信在本质上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指向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自信是个体在对自我正确认和知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信认自己的的能力与价值的态度,包含了生理自信、社会自信、心理自信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包含着自信认知、自信情感、自信行为三种要素。利用团体训练的形式,采用认知调节-情绪调控-行为改变 综合训练法对大学生的总体自信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1)认知调节-情绪调控-行为改变 综合训练法是一种促进大学生自信水平提高的有效模式。(2)团体咨询是进行自信训练的有效形式。(3)自信是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将关系文化强国的建设效果。文化自信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的着力点。疫情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形成的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给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通过阐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探讨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现状,从把握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营造育人环境等方面探索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丽珍 《新教师》2023,(1):48-49
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引领学生走向文化自信,是英语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通过“链接生活,唤醒文化体验;解读内容,理解文化内涵;比较异同,增强文化认同;拓展知识,树立文化自信”等策略,让学生在语篇学习中深入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拓展文化知识中感悟文化的价值,最终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社会态度的范畴,文化自信的形成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态度心理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信息理论、心理反抗理论和科尔曼的改变态度三阶段理论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一些心理学上的方法指导。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主要有三个方法:第一,加强文化方面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第二,增加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激发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文化自信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坚守和继承、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等深刻内涵,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进程.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如文化认知度不高、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对非主流文化的盲目跟从等问题,需要积极地寻求纠正和教育路径,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与教育路径进行探析,并提出通过构建文化自信教育的协同配合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监管等方式加强培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