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以制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揭示现代社会与公民品格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发挥公民品格对现代社会的支撑价值。从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四个方面:风险性、个体化、制度化以及公共化入手,论述公民品格的现代性维度,可以发现:公民品格是成就现代公民的内在品质与道德人格,是具有稳定性、向善性的精神定势,能够应对现代社会风险造成的生活碎片化和不确定性。公民品格是公民在政治生活、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和推动公民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参与,化解"公共领域私人化"的症状。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公民品格所蕴涵的道德情感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关系疏离与人际情感冷漠。公民品格是现代社会制度运行的重要支撑,也和制度一起成为现代社会良序、和谐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本体的价值,其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内涵具有一致性.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格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公民伦理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萌发的民主到启蒙之后确立为人的主体性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向度。公民伦理的自主和平等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权利和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利伦理,是以现代政治同家为背景和基础的公共道德。当代中国建构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伦理,应发展公民作为公共生活主体的权利主体性与道德主体性。在公民教育中以权利向度启发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4.
客观的社会责任转化、升华成个体的责任心成为个体遵循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要求,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责任心是个体道德的核心,是个体各种优良品质的前提.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之所以不如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社会责任心的弱化.加强个体责任心的培育在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应保障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建设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环境,为个体责任心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道德作为人对人本身及人的世界的特殊"立法"在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席,尤其是当前社会失德现象的不断泛化对国家稳定和民生发展的负面影响迫切诉求道德的在场。这一诉求既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再现与新生,也并非资本主义道德的嫁接或移植,而是以"人"为价值本体、以理性为认识论基础、以现代政治文明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为核心的新道德的在场。在宏大的现代国家治理论题下,道德的新构需要行使国家治权者的德性示范、现代公民性的觉醒与理性的培育、法治的同构以及融合"形而下"与"形而上"完整性的道德的哲学诠释的共时建构。  相似文献   

6.
服从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公民服从是政治生活中的服从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只有政治性,同时也具有道德性.从现代民主制度的视角看,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主人,应当以维护公民个体基本权利和保障社会共同体利益为基础,制订出合乎正义的社会法律,并以此作为自己服从的对象.公民虽然服从的是一种外在的法律权威,但这一权威来源于公民之间达成的契约,因而公民只是在服从自己的意愿、服从一种公意.这样的服从具有自愿性、双向性、目的正当性等伦理特征,也具有维护个人权益、促进公共利益、监督公共权力的规范行使等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道德责任是指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以社会客观道德价值为评价标准,履行对他者(包括人、事、物)的责任,并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道德责任具有范围的广泛性与有限性、目标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实现的自律性与强制性等特征.道德责任作为道德本然与实然的同一、伦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个体走向道德完善的必然通道,其逻辑体系由公民对...  相似文献   

8.
正义美德是大学生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必要而重要的维度。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有赖于大学生公民个体性的获得与丰富、大学生公民社会性的拓展与成熟、大学生对正义美德的道德确认和价值共识、大学生正义美德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9.
社会责任感是我国公民素养的核心成分,更是维护社会秩序、振兴民族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道德基础。研究者比较分析了近1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内涵,理论阐述了社会责任感结构模型的多维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并对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现状、评价体系与培育模式做出了系统梳理与归纳总结。未来方向应深入探讨社会责任感的结构模型及其心理机制的本土化研究,拓展其研究对象与方法,建构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及其目标评价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高、操作性强、人本性价值取向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目标与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教育何为?首先,需要我们弄清楚"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分析为两个基本内涵,即"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公民的道德教育"。前者是指对作为社会公民身份的道德的培育,其内容更侧重于与公民身份相关联的道德教育,即体现于公共领域道德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后者则是指对公民所应有的全部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一般道德教育的性质。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的重要性从历史的维度看,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公德对立国来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化心理导致不同的交往行为.公民文化是内化于公民活动中的精神脊髓,具有自发性与盲从性、无组织性,以及可培育性、可引导性、可组织性等特点.公民文化的两重性,对社会稳定具有正相关和负相关双重影响.不健康的公民文化及其发展会破坏社会稳定,同时公民文化的差异还是城乡差别、贫富差异的制造者.因此,辩证审视、扬弃公民文化的消极因素,积极培育、引导公民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放大公民文化对于社会稳定的正相关影响,积极促进生产关系改革,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认识和把握道德价值的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公民伦理作为现代法治的伦理基础,在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以及市俗伦理精神诸方面为法制现代化提供价值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支持与引导。市场经济不成熟、民主宪政不足以及传统宗法伦理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我国公民伦理的发育,使得法制现代化深层乏力。实现法制现代化,须致力于培育公民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法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现公民道德和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5.
公民伦理在日用人伦之外间接而生,它不仅仅隶属于道德情操的范畴,还是行为的规范性法则.对公民伦理核心概念的论述,需要从“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谈起.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在这个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积极传承和学习的基础上对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超越,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远大目标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主要依托以下要素:顺应时代要求、传承优秀传统、紧跟实践步伐、整合人民智慧;由此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传承性、实践性、人民性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建设现代国家的价值功能,是我国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构架现代社会的价值功能,是我国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培育现代公民的价值功能,是我国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传承本来与创新未来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坚持普遍要求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外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是凸显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慈善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是对大多数公民可接受的一种精神价值,另一方面,慈善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弘扬文明道德、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公民意识等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8.
所谓“道德资本”,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引领下,在对既定价值目标自觉追求的过程中,所蓄积的具有不断增值效应的价值能量.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道德资本”的意涵应包括自觉践行道德理想、具有锐意创新的道德取向、勇于锤炼顽强的道德意志、善于明辨是非的道德感知和不懈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基于此,培育大学生“道德资本”的路径为:在价值规范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使培育的方向明确、路径宽广、实效性增强;在典型示范上,既关注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亦撷取草根人物的善行义举,使教育资源富有感召力;在道德习惯养成上,“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成自然”,使“习以为常”得以不断巩固与强化.道德作为一种自律性规范,除了外在培育,大学生内在的自我修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具有开放性、可控性、交互性、即时性、隐匿性、外显性、多样性和聚焦性的特征,在公民意识培育过程中,既能够提升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同时又能深化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但是网络舆情监管、利导机制不畅对公民意识的培育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网络法律文化、道德文化。依托法治、德治的力量协同应对网络舆情不和谐因素,培育健康向上的公民意识,进而构建人民精神文化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