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译编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这是关于记录南京大屠杀更加完整、客观、严谨的史料。章开沅教授1988年到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特藏室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保存了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原始档案的贝德士文献。经过系统研究,章教授于1995年相继推出《南京——1937年11月-1938年5月》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两部著作,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史实揭露了当年日军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暴行。1997年5月,章教授再赴耶鲁大学,发现了贝德士以…  相似文献   

2.
研究史家章开沅的史学思想,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其史学专业教育到底来自哪里?在章开沅的自述中,频频被提及的是其历史学专业的最初阶段——金陵大学历史系的两年肄业教育对其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金陵大学史学迥异于其他高校的史学传统,具有明显的金大特点,因此被王绳祖称之为“新史派”。金陵大学“新史派”强调近世史领域、史料和现实关怀、开放研究的观念教育、交叉方法的专业培养等,对章开沅有着终身的影响。从章开沅之后的学术作品中可以“索隐”到其与“新史派”史学理念相呼应的学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章开沅先生是近代史学界的泰斗,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无与伦比。从其在读秀学术空间内的78部著作来看,他的学术成果可以分为教育和历史两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是其著述的丰产期。章开沅先生的学术研究率先在辛亥革命史发力,并将此研究贯穿近70年的学术生涯;同时,以此为基础,延及张謇、基督教史、苏州商团乃至抗战史、地方史以及古代史等研究。截至笔者起草本文(2021年7月),从知网学术空间中查寻到研究章开沅先生的学术类文章76篇,学界对章开沅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著作、教育思想、人物访谈和人生经历这五个方面的关注已持续近50年。这些研究是章开沅先生学术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章开沅先生思想脉络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摈弃了把哲学史简单化为唯物 和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两军对阵的教条公式,以“哲学史认识史”取而代之。到了90年代,则出现了两种趋向;从“认识史”到形上智慧;从“认识史”到生活世界.前者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由知识层面进入智慧层面,表现了回归智慧的自觉意识,更楔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来面貌;后者批评以“经典话语”编织中国哲学史的写法,强调关注经典之外的生活世界的思想传统,由引促使人们 思考被“经典话语”遮蔽的中国哲学史的实际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逐渐由“险学”变为“显学”,但基督教史研究中所需外文资料搜集的不易,又给研究者增添了不少困难。郭大松教授历时近一年译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近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在搞清史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是一部为深入研究近代山东早期基督教史提供基本资料和资料线索的用心之作。  相似文献   

6.
我觉得,20世纪是个史学的时代,举凡初具规模的学术门类,都有自成一体的史学研究,因之有五花八门的专门史著作,《中国目录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税制史》、《中国渔业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即使有些论著不以“史”题名,其实仍然具有“史”的品格,而未尝超出史学的范围。这种学术规制经历近百年的蕴蓄,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展望。为顺应这样的学术需求,自20世纪末迄今,就出现了各门类的学术史研究。仅以文学研究而言,就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二十世纪文学研究史》等,林林总总,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商会史研究刚刚在国内起步之时,章开沅、林增平等颇具学术洞察力的老一辈著名近代史学者即曾断定,商会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而且还将带动和拓展对于中国近代史其他相关重要领域的探讨。也就是说,商会史研究的兴盛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现今时过境迁,林增平先生也已作古多年,但他们的断言则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赞赏“走出书斋、再走回书斋”的学术途径,赞赏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结合的学术方法。至于戏剧史的研究,则崇尚“大戏剧”观念,将戏剧当作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进入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美国化的“全球史”学也适时进入我国走向开放的学术和教育空间。就史学视域而言,“全球史”与“世界史”并无不同,决定性的差异在于用怎样的政治观念看待整个人类的经历。“全球史”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世界大同主义”的产物,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一旦“全球史”成为我国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们的年轻人丧失“中国意识”就是迟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夏泉 《中国研究生》2009,(10):13-15
己丑年(2009)秋,适逢著名民族史、澳门史与中外交流史专家,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汤开建教授六十华诞(自暨南大学荣休),并被聘为澳门大学专任教授。在其门下研习过的诸多研究生同学,为表达对先生的敬意与感谢,决定编纂《西学与汉学:中外交流史及澳门史论集》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汤门弟子有关“澳门史研究”、“基督教史研究”、“西域南海史研究”的论文,作为敬献老师的生日小礼物,以铭记其教诲与关爱。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代,时断时续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基督教,企图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世界”。可是适得其反,他们给中国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在中国传教的“合法”权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内推波助澜,试图加快中国的殖民化进程。他们想以学术收揽人心,往往采用以学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源远流长。它发展到清代,由于长期受乾嘉汉学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地十八行省为基本范围,以诠经读史为基本内容,以文献考据为基本方法的“古”地理学研究。然而,大约从清嘉庆中期开始,由于西北边疆经常动荡不宁,边事履兴,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之  相似文献   

13.
孟庆梓 《考试周刊》2012,(53):39-40
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发展史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探索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专著,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的演变轨迹及其当前发展趋势与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文》2007,(9):12-12
从1991年8月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汉字学术交流会”始,陆续在各地举行了两岸汉语语汇文字学术研讨会、两岸汉语言文字合作研究学术座谈会、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海峡两岸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等。2006年,海峡两岸语言学术交流持续升温,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主要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有幸就中国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诸君以教益和启发。[编按]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来大陆地区中国基督教区域史已不再是边缘化的历史,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对基督教在各地区传播历史简单地探讨,对基督教在各地区的活动也有所研究,涉及到区域基督教教育、医疗、出版、慈善等事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三十年来大陆近代基督教区域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教育活动史提出的原因可概括为倡导者的"五个基于":一是基于对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现实考虑;二是基于学术更好适应形势发展以满足和促进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三是基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观点的坚守与运用;四是基于对杨贤江等近现代中国教育史学创始人"行动之存在"历史发生观的继承与弘扬;五是基于对国际历史学界近年勃兴的"实践史学"思潮的呼应与发展.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教育活动史研究走过了从概念提出到理论建设再到体系确立的发展道路,在领域深化、视野拓展、成果创造等方面获得了快速提升.面向下一个十年,教育活动史研究应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放教育活动史研究视野;深化教育活动史理论研究,聚焦教育活动史问题研究;建设教育活动史研究共同体,保持教育活动史研究活力;承继中国传统历史叙事方式,加强教育活动史研究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字声音     
《教育》2009,(14)
章开沅:必须改革刚性的学术评价机制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指出,近些年来,学术造假愈演愈烈,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高校学术研究出了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和大学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都是师生和大学的错误。学术道德的丧失、学术规范的缺失,与量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学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登州文会馆成立150周年,山东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于2014年10月11-14日联合主办了“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暨登州文会馆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日本的近50名学者齐聚济南,提交论文34篇,涉及主题有中国高等教育起源、中国基督教大学国际化背景及中外比较、中西学术竞争、大学制度的建立、政治与大学关系、近代大学学科的建立、大学教育与社会职业等。这次会议对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20年来,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