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时代下的道德教育推崇尊重个体、尊重多元,但也给德育带来了困惑.本文对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借鉴与思考,提出在多元时代下德育所应坚持的德育阵地:道德取向的"和而不同"、道德主体的"学生中心"、德育途径的"对话道德",使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时代下依然承担着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存在道德教育理想化和道德要求过高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是以最高的道德境界要求一般人,甚至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出现了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这种道德教育在当今多元社会的背景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学者们在解决我国道德教育所存在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2]的校本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现有道德教育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于是,"校本"思潮在中华大地上渐渐流行起来,校本研究就成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品读     
<正>道德教育要适合个人生存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陆有铨认为,人类之所以创造出道德,其目的就是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满足别人的需要。因此,离开了人的生存和社会的需要,就无法理解"道德",乃至文明世界的一切。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有道德,而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这一基本事实,就决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来谈道德,也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与接受及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当前的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用" 1示范法"引起学生的道德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原始社会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有:原始宗教、神话与传说、巫术与禁忌。这些道德教育形式告诉原始初民"应当怎么做"和"如何做才是对的",因而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早期人类所采取的调整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初的道德范畴体系。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植根于原始初民的生活实践,并为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金连钧  汪琼 《江苏高教》2007,(6):152-153
传统道德"慎独"精神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精神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慎独"是指不管别人在场不在场,注意不注意,都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谨慎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0.
由于概念思维存在的诸多缺陷而无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应当由实践思维所取代。在道德教育中,实践思维的养成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道德的关系,应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  相似文献   

11.
分析歧视性"性别刻板印象"之所以干扰人们正确认识和塑造性别角色,是因为"性别刻板印象"兼备心理和道德双重功能.防御"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性,必须加强性别道德建设,破除"性别刻板印象"的道德屏障,断绝性别歧视生存的文化和道德基础,构建基于性别平等的新型的性别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我们时常把道德和道德教育一一对应,把道德的培养完全寄予道德教育。为了培养道德,唯一的方法似乎就是加强道德教育工作。实际上,道德教育在这里承担了它不可能完成的重任。当代社会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要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制度。制度虽然是外在的,但它是约束单子式个人,维系他们一体关系的有力手段。在单子式存在中,个人对道德的追求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道德教育也只是私德的教育,公共的利益因被法律和制度所代替,公德的教育就更加缺乏了。所以,对道德的培养,尤其是社会公德的培养,不能只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健全的制…  相似文献   

14.
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是人类一切德行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关怀之心.道德既包括推已及人,也包括推人及物,不仅调整人际关系,也调整生态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们不仅有"仁者爱人"、"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而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有为民造福、为国富强而尽心尽责的能力和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从关怀开始,培养人们的"关怀"情愫.  相似文献   

15.
利益是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作用发挥赖以依存的前提与基础.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要重新回归到道德的本源,还原道德的本来面目.通过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创新道德理论,才能够廓清人们道德认识中存在的不正确的观念与存在的误区,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与理解道德的价值与功能,发挥道德其本身所固有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斯.韦伯以"理想类型"作为思维的参考架构,来说明文化科学的发展是理想类型更替的过程。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从主体范式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类型可将其称为"道德支配"。"道德支配"已难以适应当前价值多元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探寻新的理想类型取而代之,应是"道德共生"。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中的"红苹果效应"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道德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共识,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道德这种性质决定了道德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正面引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保持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舆论压力,真正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成人之道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在生活论的视域中,道德就是人们所选定的特定的生活价值,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简言之,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应该说,我国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明确而清晰的道德目标和规范,学校也花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但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并没有养成预期的道德素养,反而浓厚的"道德冷漠感"、"道德虚无感"在学校蔓延开来,道德本身甚至遭到奚落和嘲笑,学校道德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意义,自然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在的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对人的冲击,也有内在的教师个人品德对学生的影响.然而学校道德教育自身的合理性却从未受到质疑,被视之为理所当然的"权威性"存在.道德教育本身有没有"道德性",即道德教育是否具有现实合理性.这一合理性决定了它有无存在的根据;这种合理性的程度如何,则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所信守的程度.这是道德教育之所以有效的重要条件.这恰恰是我们忽视,却应该值得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控制现象,导致人"自我"的缺失,学校培养的人很多都是"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从分析道德特性出发,进而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控制现象和人"自我"的缺失,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让"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