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20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将草原生态、森林生态、湿地生态三种生态及旅游产品,确定为呼伦贝尔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本文针对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发展生态旅游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态旅游日趋时尚的形势下,研究五台山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生态旅游的相关特点和要求,从生态旅游的产品特色、发展目标、生态环境、旅游解说系统和旅游社区建设五个方面,对五台山开展生态旅游的问题做了相关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是北疆沿边地区旅游业的最大特点,要科学发展北疆沿边地区的生态旅游事业,必须抛弃传统旅游业发展中损坏和危害生态环境的不科学的做法,坚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实施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五大战略,创造出北疆沿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目标、新内容、新成就。  相似文献   

4.
以池州市为例探讨生态旅游市场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遍在性旅游资源,共性大,客源要求特殊、鲜明的主题和科学的市场运营规则。池州市依托九华山旅游客源和本地区中心城市居民。开发九华山周边地区和城市郊区生态旅游资源,以低成本吸引游客,以低门槛值维持运转,以拓展九华山旅游业和培育本区居民生态环境意识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发展本区生态旅游业,为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素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近几年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成为了我国旅游行业中增长最快的一种旅游形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的重视.生态旅游可以帮助旅游者感受到自然所给予的乐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而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对维持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以鄱阳湖为重要核心的生态经济区,可以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统一,有利于调整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结构;有利于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景点合理布局;有利于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等等.本文在此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也希望能够提出具体的改善与发展的建议,从而促进全省旅游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该基础上,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指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前提,并根据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池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池州市,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该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但在旅游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威胁着池州市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池州市情分析,针对池州市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确保池州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伟 《华章》2007,(5):111
生态旅游是指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环境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随着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重的压力,本文对我国生态旅游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业成为中国旅游业中发展最迅猛、增长最快的旅游形式,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自然成为中国相关学者热议的话题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现有的人文、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不牺牲生态环境,适当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并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实现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世界性旅游发展趋势,是以“绿色”(生态)资源、环境、文化、科技、美学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优化设计和管理,走持续发展道路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本文从神农架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出发;分析了神农架开发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阐述了生态旅游的兴起对神农架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生态旅游促进神农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城市旅游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城市生态旅游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为了促进城市旅游的生态化以及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城市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的阐述,以绍兴市为例,在分析了绍兴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优势和目前绍兴旅游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绍兴城市旅游的生态化建设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旅游循环经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旅游、旅游循环经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三个最新理念,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各自明确的理论、实践和运行方式。生态旅游是旅游循环经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工具,旅游循环经济涵盖了生态旅游而且内容更广泛,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和旅游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旅游发展由生态旅游向旅游循环经济推进,最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生态旅游的营销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生态旅游是内蒙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内蒙古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环境与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导向等原因。使内蒙古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相当脆弱。一旦在开发中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市场细分为基础,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蒙古族及北方少数民族化为依托,以促销为手段,跳过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直接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4.
辽宁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旅游方式之一,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辽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分析,指出了辽宁生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湖南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的侗乡民族文化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旅游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从观念、培训、宣传等入手,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自从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如何有效地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热点和旅游研究方法的难点。文章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在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0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2071,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8.6867%;其次是餐饮,为7。4457%;再其次是住宿,为3.544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3963256,生态占用指数为0.5226。旅游发展处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压力在旅游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是安全的,但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文章指出了旅游生态足迹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缺陷和测度出现的误差。  相似文献   

17.
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频度法、专家打分法和半结构访谈法,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确定了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对景区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和旅游开发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为0.619,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对景区发展过程中各指标的测度变化分析,提出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投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的长江三峡景区关于其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甚少.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长江三峡景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威胁与机遇,从而提出长江三峡生态旅游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机遇,消除威胁,发挥优势;把握机遇,乘势发展;紧跟机会,扬长避短,融合自然景观和特色风俗文化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旅游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旅游的旅游方式,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涵,以民族文化为重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而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能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