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龙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伐成功,扫平曹魏,兴复汉室,以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为此他厉兵秣马,六出祁山,但终究天不遂人愿,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7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所以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汉中,准备攻打曹魏。两条路线的斗争北伐之前,诸葛亮在汉中召  相似文献   

2.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3.
【说明】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反映诸葛亮思想的重要文章。写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县),准备北伐,在出师前给刘禅写了这“表”(奏疏)。原无篇名,篇名是后人加的。因为据说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另一次出师时又曾上过一表,所以又将本篇称为《前出师表》。  相似文献   

4.
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勉县,即汉代的沔阳县,因其位于沔水(即汉水)之北,故名“沔阳”。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其出屯汉中,即实驻沔阳。其死后,“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由今勉县渡汉水,南行十里,即到定军山西北脚下的诸葛亮墓地,人称“武侯墓”。勉县武侯祠为全国奉祀诸葛亮最早建修的专祠,较四川成都武侯祠早建约五十年。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裴松之“注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晚年,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春,由成都率兵北上,屯驻汉中。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在武功五丈原止,前后八年,基本上都在汉中活动,所留遗迹颇多。这些遗迹,虽然历代史志多有记载,但多略而不详,且互有异说,记载歧出;加之,年湮代远,地名更变,要想确定古名在今天什么地方,殊非易事。我因职司汉中地区文物考古,对诸葛亮当年活动的遗迹,多数曾作实地勘察,并汇集所见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公元 2 2 6年 ,魏文帝曹丕病死 ,子曹睿即位为明帝。消息传到成都 ,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到来了 ,决定北伐 ,《出师表》是其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 ,这年为公元 2 2 7年。因为数年后他又上一表 ,为区别起见 ,称为前、后《出师表》。自古以来读者莫不感叹诸葛亮在其中表达出来的誓死伐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忠精神。古人云 :读《出师表》而不泣者 ,非人也。然而 ,众人却不知这前后《出师表》实乃诸葛亮心病的流露 !(刘备白帝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 ,刘禅要是“不才” ,你可以“自为成都之主”。这话与其说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不如说是…  相似文献   

7.
人们习惯上把三国时代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称为“天下第一才子”。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在刘诸数年征战中得以实现,晚年的诸葛亮又肩负起辅佐幼主阿斗的重责,为势力弱小的蜀汉政权的巩固多次北伐,最终以战事失败,自身殒命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位披着“圣贤”神秘面纱的“天下第一才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今天必须给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8.
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后论对诸葛亮作了一番肯定的评价之后,又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那么,诸葛亮真的短于“应变将略”吗?陈寿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只看到“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即连续五次北伐都没有灭掉曹魏政权,然而,这场蜀魏战争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决非诸葛亮的人谋可以改变最后的结局,而且,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也不是灭魏,只是存蜀。  相似文献   

9.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于隆中对策所提出的北伐战略,是较具理想战略意义的,但是现实的改变造成此战略设计无以实现。因此史实上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行动,是在配合现实条件下所设立的战略,并且出于各种考虑,诸葛亮没有采取较具野心的“子午谷方案”,该文以最早的隆中对策战略构思为基础,尝试解释其后夷陵之战与北伐行动之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业不偏安”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天下虽然三分,大一统观念则是民族的共识。诸葛亮正是受大一统观念的支配而伐曹魏,决不是“欲求三分”而“以攻为守”。“性能命通”的哲学信念是诸葛亮坚持伐魏的思想基础。从伐魏的客观条件出发怀疑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天下有变”,怎么个变法,《隆中对》没有展开评论,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后世论者却有说他也“并不清楚”。其实,诸葛亮心中有数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言行和他北伐时三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便可知其“天下有变” 的梗概。  相似文献   

13.
金蝉脱壳     
[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敌人不能及时发觉。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直在打仗,但一直没有成功,最终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由于过度劳累,在军中死去。诸葛亮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在临终前对他身旁的大将姜维说:"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吩咐做,在我死后,不要宣布死讯,对外严密封锁消息,秘密率部队撤退。"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带着他的灵柩,秘密撤退。当时司马懿正在派部队跟踪并追击  相似文献   

14.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出师伐魏,临行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章分析形势透彻,说理明白晓畅,语气委婉恳切,感情色彩浓厚。是文言文中的名篇。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占据四川,内政、外交、军事全由诸葛亮计划。刘备临死前,遗嘱太子阿斗继位,诸葛亮辅政。刘备死后,便由他担负起蜀国军政大事的全部责任。诸葛亮治蜀,在外交上,主要是巩固蜀吴联盟,共同抗曹;军事上主要是巩固襄樊和汉中两大军事基地,以两个大拳头摆在曹魏前后,等待时机成熟,即以钳击之势,攻取洛阳,而东吴则侧击徐州。为了大举北伐,必须巩固后方。因此诸葛亮的内政方针是着  相似文献   

15.
雷武军 《考试周刊》2009,(30):237-237
汉中是联结川陕陇鄂交通的纽带,“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西汉刘邦、三国蜀诸葛亮都在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在汉中拜将封台,入主中原;刘备在汉中称王,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囤积粮草,六出岐山,讨伐中原。谈到古褒斜栈道,首先就要谈及古代川陕交通中几条重要的路径。围绕汉中.从关中入蜀的通道有“南三北四”之称。  相似文献   

16.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两小时后,黄忠、赵云、杨仪、王平、姜维、魏延、高翔、邓芝、马岱、关兴、张苞才来应卯。诸葛亮作过敌情分析和战事动员  相似文献   

17.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北伐中原,临行前给刘禅上了《出师表》,称为《前出师表》。陆游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文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典范,千百年来,诵之者不绝。其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尤见耿耿忠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句  相似文献   

18.
蜀国损失了大将关羽之后,刘备的病也非常严重了,于是他在白帝城把孩子托付给了诸葛亮。我死了之后,先生一定要替我照顾好我的孩子阿斗(刘禅小名)。如果他实在不成器,你就自己代替他当皇帝吧!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辅佐刘禅即位,历史上称刘禅为蜀汉后主。诸葛亮全心全意辅佐刘禅。几年后,他率军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后,决定北伐。北伐第一次关键性战役—街亭争夺战哈哈哈哈!请您放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就是用来形容我的吗?通过这次竞赛,我宣布马谡同志取得了最高分99.9分,因此,参加本次战役的大军由马谡同志带领。丞相英明!哈哈!…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心战”策略,并最终获得了南征的完全胜利。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采纳马谡的“心战”之策,颁发三军,作为南征的作战指导方针。作战中,诸葛亮使用多种方法,展开“攻心战”;战后,诸葛亮又针对南中人不信任汉人的心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心理安抚,获得巨大的心理效应;在平定南中叛乱中,诸葛亮还牢牢控制了“心战”的主动权。诸葛亮运用“心战”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而且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蜀汉政权的北伐。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二册《出师表》一课的释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操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的。”“好凶”一词,课本注释为“指曹丕”。《语文函授》七八年第一期《〈出师表〉备课笔记》也说:“他(指诸葛亮——笔者注)在文中把曹操称为‘奸凶’”。这些注释,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