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认识 ,既尊重人又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观 ,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文化前提 ;而从人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角度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则是生态伦理学研究和思考的起点、归宿与内驱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伦理道德 ,而生态伦理道德又推动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认识,既尊重人又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文化前提;而从人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角度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生态伦理学研究和思考的起点、归宿与内驱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伦理道德又推动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试论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伦理观的出现是人类向“新意识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现代哲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是伦理学的新突破,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要求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5.
生态空间占用是由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将越来越重要,开展生态空间占用的研究也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6.
摭谈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探索与确立,改变丁我们的生态观.产生了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是自然界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来的充满活力的美的形式。这种观念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它要求改变传统伦理的两个决定性概念:(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赋予它们按照生态规律永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但这不是传统伦理概念的简单扩展,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环境事务中去,也不是关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使用的伦理学。它是伦理范…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主张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强调人类需要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观点应用到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中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真正的道德价值和道德意义,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在生态伦理观的指导下更新教学行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形成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生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蒙古族生态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物质生产、生活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命的认识,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这一框架内,上述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体现于萨满教曲折隐晦的表达中,体现于民间学情感化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主张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是伦理学研究的新突破,目前已成为当代国际环境保护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基于生态伦理学的初中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新的生态伦理观;要在生态伦理观指导下更新教学行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拉祜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都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图以宗教仪式、民间文学和日常习俗等为视角,来分析拉祜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观,以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探索适应于拉祜族山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是为了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道德规范。它从道义上确立了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上所应承担的权利和使命,提倡人和自然的平等性、兼容性和和谐性。目前,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着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缺乏生态意识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学校抓起,加强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化解生态环境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更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必须对传统的科技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确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即人应该关爱生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要把传统的伦理扩展到自然,它要求人类应该用真心、精神、力量去关爱自然,就像关爱人类自身一样。由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既是化解生态危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虽然现代工业文明高效地带给人类极为丰富和便利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逐渐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现代工业文明所孕育的现代主义文化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之处,后现代主义文化开始对它进行反拨与纠偏。其中,后现代生态设计将会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从原材料的选择到产品的结构设计都应体现生态保护的思想,并且要明确新产品生命周期并树立新的产品价值观。后现代生态设计是利用生态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一种再生循环设计,顺应生态规律是它的核心思想,在设计中强调运用生态学方法。后现代生态设计体现出来的设计师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完全符合了这个时代的设计伦理。  相似文献   

15.
生态制度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生态伦理制度建设,需要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生态经济激励制度;明确政府环境责任制度;完善人口增长适宜增长制度;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在目前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颠覆、挑战、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文学经典,促成生态文学的繁荣,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并担负起引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任。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休闲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或生活态度,而且是具有本体性意义的生存方式。休闲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人们克服物质欲望带来的束缚,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式生产和生活,并且要在自然的背景下来确立人的真正意义。休闲透射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具有的纯朴的生态智慧,这一智慧与当今环境伦理学的很多理念形成了印证。因此,对这些具有生态智慧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诠释,将有助于为当今环境伦理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德育生态性功能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与全球道德教育相接轨、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开发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关注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人格、进行课程开发、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生态体验场和推展个人“美德袋”评价。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科技进步的双重性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的辨证关系以及当代科技的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取向进行了探讨 ,阐明了唯有唤起生态文明 ,自觉建立正确的生态与环境意识 ,并运用现代科技 ,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才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