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作文,对有形之物可以刻画得绘声绘色,而对无形之物,常常描写得苍白无力。那么怎样将无形之物也刻画得惟妙惟肖呢?一、借有形之物写无形之物初中语文第三册《在烈日和暴雨下》,借风表现了天气由烈日到暴雨的变化过程。开始是  相似文献   

2.
怎样点拔学生描绘无形之物安徽霍邱县洪集一中赵克明,张卉批阅学生习作,常发现大家对有形之物刻画得绘声绘色,而对无形之物却描写得苍白无力。比如写风,只能写出“微风拂煦”、“狂风大作”、“寒风凛例”等等;又如写夜晚的宁静,只能写出“静悄悄的夜”、“一片寂静...  相似文献   

3.
有形之物,人人都会描写,有的甚至描绘得形神兼备,而对无形之物的描写,我们往往显得“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如写风,只知道写“狂风大作”、“寒风呼啸”、“微风吹拂”等;写夜晚的宁静,只会写“静  相似文献   

4.
芦忠 《阅读与鉴赏》2007,(8):55-55,45
一般地说:可感知的事物总是比不可感知的事物容易描写.无形之物总是较有形的更难刻画表述,所以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之中,写景应相对容易,因为“景”乃自然之物,有形有色,有声有息;可观可睹,可听可闻。叙事就相对难些,因为“事”是动态的,有起因、过程、结果,人为之主观因素渗透较深,故把握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道一无隐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毛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则君子之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学校管理应该从学校管理特点出发,有章有情,章情并举,辩证施治。为此,应做好“四个结合”:一、有形之章与无形之章结合起来。有形之章贴在墙上,昭示于众,规范于人;无形之章刻在脑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任何有形之章都必须通过群众讨论,取得共识,才能被...  相似文献   

7.
拐杖,对于盲人或腿有残疾的患者来说是不可或缺之物。但是作为正常人也要拄着这样一副拐杖,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然而,我们教师队伍中却不乏其人。教师用的“拐杖”分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就是别人现成的教案、教参之类的东西。无形的,就是有形背后透露出来的惰性、依赖性和盲从性。初上讲台,难免会拄着“拐杖”走一段路。但有些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仍然对“拐杖”情有独钟,甚至奉为至宝,这就可怕了,也是可悲的。拄着“拐杖”注定了是残疾者的形象,几十年,那不就等于终身残疾了?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诗歌和中国传统绘画夙有姊妹艺术之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相似文献   

9.
知己知彼     
人皆知“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为兵家言.而我以为处世诀,原申其义.赠一般将离学校,谋职业之同志,人,物,事,不论有形,无形,认为附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系者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命题请以“味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思路点拨:“味儿”本身是一个很“霸道”的字眼。它可以兼容一切凡物俗事、人间百象、有形无形、物质精神。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外放的话题,凡物之所及、人之所为、情之所牵、神之所思皆可纳之入题。设计此题,我们当然期待着千姿态百态、味道别具的佳作纷至。  相似文献   

11.
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历久不衰颇具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作者妙笔生花赋予“时光”这一无形之物以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并且藉此抒发了自己的特定情怀,读来令人思绪万千,寻绎难尽。1.托物起兴,以有形反衬无形,创设轻灵意境。作者开篇采用托物起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反映离情别绪主旨的很多,中学教材也多有涉及。欣赏古人笔下声色俱全的离情意象,对我们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是不无意义的。离情有形情本是无形可视之物,但在作家笔下,却具可视之形: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  相似文献   

13.
"势",经常和"形"相对应,形是指有形之物或直接而有形的力,势是一种无形的但力量更加威猛的能量。缸中水有形无势,水若得势,即排山倒海,形成浩浩荡荡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古往今来,人们也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来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李清照词的绘画美的关注,却显得极为薄弱。因此,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李清照词的绘画美对于全面地、完整地认识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是有一定意义的。古人写诗强调“诗中有画”,认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因而“诗画同源”之说也源远流长。北宋孔武仲曾经说过:“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诗如此,词亦如此。清代著名画家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写道:“画有诗人之笔,词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  相似文献   

15.
友人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成为一片星光灿烂的天空。我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张地域广袤的地图。这张地图有多么宽广,也许每个人自己心里也没数。不过,《犹太法典》上说:“欲求解无形世界,须细察有形之物。”  相似文献   

16.
“备好每一堂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乃至备好每一节课的自我”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备课的核心所在。而教师的备课包括“有形的备课”(即准备“教案”)和“无形的修养”(即教师的学识、人格等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是说,“无形修养”比“有形备课”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墙的方向     
2010年第3期“同题作文擂台赛之校际PK台”的赛题是“墙”。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墙: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院有院墙。城有城墙,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也会有“墙”。  相似文献   

18.
彩笔绘诗画     
刘沛 《初中生必读》2010,(10):16-17
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中有画”,是说王维的诗,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有形的图画。  相似文献   

19.
【文题】下面是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和江汉油田2002年中考作文题: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的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有的墙是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的丰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