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余认为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则一,均为促进和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  相似文献   

2.
张家林  路鹏 《考试周刊》2010,(9):136-137
本文探析了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的“放松”的重要意义、内涵及练习方法,以使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中的“放松”这一拳理有更深层的科学认识,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高太极拳修为,并使太极拳发挥出更有效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从太极拳理论入手,通过对太极拳哲理的领悟,来透视道家哲学思想.从太极拳“收心习静”,透视道家“静观、明察、检欲”的认识哲学.  相似文献   

4.
“静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妙用文/杜清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教师进入课堂,不急...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关于“虚静”思想渊源存在几种说法,但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经过刘勰改造和提炼的新的概念,从直接征引的角度而言,“虚静”说来自于《庄子》。从思想吸收方面来看,“虚静”说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养份,保留了道家思想中养气的因素,摒弃了其中绝圣弃智的消极无为思想,吸取了荀子在“虚静”基础上进行新思维活动的积极态度,同时,可能受到了佛学思想方法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化为理论依据,集拳法、功法、用法于一体,无论在技术、生理、力学上都有相当哲理存在,因此练拳须明理,只有在拳理指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免误入歧途。章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拳理指导下修炼太极拳方法问题,以供习练参考研究,一为明无极之理,通过静站无极桩等产生内气,培养太极拳内涵意识,二为静练慢练,养练结合,来认识技击规律,揣摩规范动作,调节习练心态情志,三为练拳必修功,拳功一体。练功以丹田为核心,培养内气,达到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害,混元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人们对“修养”一词竭力回避,似乎一谈“修养”便会遭到“越养越修”的指责。于是,人们简直谈“修”色变,避“养”三舍。弄得“修养”二字禁绝于报刊,隐匿于人间。  相似文献   

8.
刘成林 《湖北教育》2004,(14):58-58
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校长能否成为一个好校长,关键是他能否长期地自觉地修“身”养“性”。这里所说的“身”是指其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这里所说的“性”是指其党性和人性。校长要从“正、廉、勤、律、安”五个方面,做到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传统的养生健身之学,在攻防技击中最大的特点是柔刚相济,以柔克刚.因此它有“神拳无敌”的盛誉.太极拳是一种内外俱练、体用兼备、拳医相通、养练结合、性命双修、一功两用的内家武当派拳术.它有两种演练类型:其一是健身开智型,要求是形松、意静、气自然;其二是攻防技击型,要求是形松、意动、气丹田.太极拳八字要诀即是:慢、圆、匀、静、轻、松、柔、刚.太极拳以慢为形式(练功阶梯),以圆为特征(自身独有),以匀为要点(自控能力),以静为条件(神敛气顺),以轻为手段(过河渡船、用意不用力),以松为原则(关键、体用兼备),以柔为灵魂(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以刚(积柔成刚、如绵裹铁、柔刚相济)为目的.太极拳八字要诀实为太极门八个独有的传统练功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认识太极拳.太极是中国人认识宇宙人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古典哲学.太极拳就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指导为文化灵魂的拳术.太极拳有三大核心价值:技击为根,健身为用,文化为魂.太极拳拳法以“和”理念立意,拳理以“意”为统领,拳架以“整”为准则.习练太极拳.宏观把握三要点:找对师傅,不走弯路;先求形似,学会章法;再求神似,随心所欲.习练提升四步曲;入门、招熟、懂劲、神明.身法要点是中正,协调,轻灵.微观突出练好“松”.感悟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修的是品行思;求的是韵境道.创新太极拳.引太极拳进高校科学传承;推太极拳走出去国际传播;开发太极拳新项目,实现所有年龄段全覆盖;运用全息论拓展研究太极拳服务社会多领域.  相似文献   

11.
认识太极拳。太极是中国人认识宇宙人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古典哲学。太极拳就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指导为文化灵魂的拳术。太极拳有三大核心价值:技击为根,健身为用,文化为魂。太极拳拳法以“和”理念立意,拳理以“意”为统领,拳架以“整”为准则。习练太极拳。宏观把握三要点:找对师傅,不走弯路;先求形似,学会章法:再求神似,随心所欲。习练提升四步曲:入门、招熟、懂劲、神明。身法要点是中正,协调,轻灵。微观突出练好“松”。感悟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修的是品行思;求的是韵境道。创新太极拳。引太极拳进高校科学传承;推太极拳走出去国际传播;开发太极拳新项目,实现所有年龄段全覆盖;运用全息论拓展研究太极拳服务社会多领域。  相似文献   

12.
说“躁”道“静”叶青脸面可以装,心静难得修。儒家说的七情,概有外界刺激而来,唯心静要由自身修炼所得;佛家崇泰“六根清净,万念归一”;气功师追求静声敛气、意守丹田;“板凳要坐十年冷”更是学问家治学的经验之谈。可见,修炼不易,成家更难。乐道心静,非为禁欲...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后疫情时代太极拳与全民健康融合进行思考,研究认为,太极拳对全民身心健康提升有着一定的实践价值。提出后疫情时代太极拳健康价值实践的路径:预防疾病,承担“体医融合”重要角色;走进家庭,助力全民身心健康;融入学校,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健康理念,打造太极拳文化“名片”;线上+线下构建科学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一、静能生慧 佛家语:“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讲:“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因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所以班级管理应先从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入手,告诉学生教室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安静下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慢慢地让同学们养成进入教室则静、离开教室才动的好习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环球时报》上看到一则报道,说英国布里斯托尔市一家裁缝店的老板养了一只鹦鹉,这只宠物鹦鹉还是个秀外慧中的角儿,竟擅自向老板偷师学艺,练成了缝衣绝技,还准备在电视上公开献艺,角逐“全英最聪明宠物”,真是“艺高胆大”啊。这一趣闻让我想起了民国时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中的主人公杨露禅在陈家沟偷学太极拳的故事,他与英国的神奇鹦鹉一样,最终都偷师学艺炼成了“真金”。杨露禅并非太极拳的创始人。太极拳缘于陈家拳,但太极拳后来发扬光大,杨露禅是功不可没的。如今在太极之乡河北陈家沟,还保留着历史遗迹———“杨露禅学拳处…  相似文献   

17.
刘安率门客编撰学术巨著《淮南子》,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其中养生学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之一,刘安“内修”养神,“外修”养形,以“内修”为主、“外修”为辅的养生之道,上承老庄的养生理论,下启魏晋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成为西汉以后中国养生学的主流,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校长能否成为一个好校长,关键是他能否长期地自觉地修“身”养“性”。这里所说的“身”是指其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这里所说的“性”是指其党性和人性。校长要从“正、廉、勤、律、安”五个方面,做到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结合自身习练太极拳的体会,分析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内涵、特点、健身生理机制及健身作用,指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技术要求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良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俊 《考试周刊》2014,(51):94-95
太极拳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武术功底不深厚和对太极拳之拳法风格的不了解,学生往往会出现不愿站桩,死背套路;四肢不调,意难领气;心性难静,影响拳韵等毛病。作者根据太极拳特点和在对太极拳授课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试验性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可以采用视听感化、榜样激励、简化套路、标新教法等手段强化太极拳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