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市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充分挖掘校园网的功能,帮助教师有效管理课程资源、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开源软件Moodle系统进行的二次开发,搭建了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围绕高中新课程对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进行了开发和应用,初步确定了基于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型以及基于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新授课、复习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流程,积累了运用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案例,开展了网络教研的研究.本研究为促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是基于互联网,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并有机地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表现的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应体现教学规律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多种媒体、手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突出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开放性、交互性原则;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原则;技术设计为教学设计服务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环境下展开语文拓展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前瞻意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展开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远程教学平台等,开发课本资源、校本资源、师本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中央电大教师教育类一门网络课程(作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分析讨论了开发设计网络课程所必须论证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策略、教学过程服务及管理维护与评价等因素,强调必须以真实学习需求为导向来开发实用的远程教育学习产品,重视学习者个人自主学习的经验及其价值追求,提高教师教育学习资源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发布 ,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 ,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空间上的分离 ,这种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 ,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如作业、考试、图书馆、笔记记录等 ,都应该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的支持。所有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关键教学环节的支持 ,都需要一些专用的工具来支持 ,而现有Internet技术并没有提供这些工具 ,因此需要开发一套网上远程教学支持平台 ,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支持 ,也使得网上教学从简单的教学信息发布变成一个充满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应该是建立在通用的Internet/Intranet基础之上的 ,专门为基于双向多媒体通信网络的远程教学而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 ,它应该具有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开发、网络教学、网络教务管理四个方面的功能和支持。现在市场上的许多产品都是从这四方面的某一方面发展起来的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扩展成为可以支持WEB上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传递和管理的综合平台。在此 ,我们介绍几种典型远程教学支撑平台 ,以资网上教学支撑平台选择和开发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混合学习模式在普通高校的应用优势和趋势,混合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将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分析高校师范专业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设计需求,构建了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了该课程的混合学习实施流程图,并从混合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阐述该课程是如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实践。课程混合学习实施结果显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网络课程学习导航、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及时的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网络学习参与度、师生对网络学习的认可度等因素对混合学习的有效实施有重要影响。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网络教师培训;重视混合学习环境设计;强化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提供在线学习辅导与支持;明确学校激励措施与网络教学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应用和研究,本文在广泛了解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教学设计使技术更好地为网络课程服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内容的信息类型,进行媒体的选择和组合使用;通过教学活动提高网络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有选择地使用已有课件,大力开发扩充网络资源库等网络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移动App产品的策划、设计及开发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已成为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我校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重点研究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讲授、设计实验、项目策划与实训、参加比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在移动平台上App策划与设计能力及学生与专业程序员的无接缝配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融合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集教学与实验于一体的数字教室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专题调研、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机动灵活的讨论以及实验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是以课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为方式,以教学资源共享为目的而构成的网络服务系统。它具有开放性好、交互性强、通用性高、扩展方便且界面友好、安全性高等特点。它由教师支持服务子系统、学生支持服务子系统、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子系统等三大子系统组成。它可以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个性化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在教育技术、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师资管理以及对学生导学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探究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主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数字博物馆的在线展览具有跨学科性质,博物馆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知识是在线展览设计的重要维度。根据认知灵活性理论,在历史教学或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自主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博物馆及其他网络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最终得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基于数字博物馆探究学习的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过程全程性、评价内容丰富性、评价方式多样性的特征。在西湖文化数字博物馆探究教学的实践中,给我们的反思:一是如果将教学目标停留在技术与资源本身,即便学生信息素养有所提高,但教育目标还是难以实现,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不利于学生成长;二是强调利用数字博物馆资料,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但决不能排斥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三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关键在于对教学做出结构性调整,这种整合性课程形态,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时空环境。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tends prior research on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by investigating these elements when e-learning i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approaches to teaching ranged from a focus on the teacher and the taught content to a focus on the student and their learning, resembling those reported in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Approaches to e-teaching ranged from a focus 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o a focus on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n analysis of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relation to e-learning identified key themes influencing adopted approaches: control of teaching, institutional strategy,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ime required, teacher skills for using e-learning, and student abilities and willingness for using learning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se elements showed three groups of teachers: one focusing on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both face-to-face and online while having a general negative perception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relation to e-learning; a second focusing on student learning both face-to-face and online while having a general positive perception; and a third presenting unexpected patterns of associations. These results may be helpful for supporting different groups of teachers in employing e-learning in their on-campus units of study.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research is proposed for inquiring into specific approach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different university contexts.  相似文献   

14.
电子课本是泛在技术时代所涌现的技术丰富教学环境的一种新的体现,其创新应用不仅仅体现在电子课本本身的教学性设计上,还与电子课本支持下的创新学习设计密切相关。国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技术丰富教学环境应用项目的经验表明,优质教学资源和工具与教学实践的整合是“一对一”项目教学实践创新的基础。电子课本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创新应用模式,综合考虑“一对一”项目实践的环境构成、学生学习模式、教师教学实践三个要素,引入学习活动,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探究、交流、表达、知识管理、练习与测验等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设计,以体现数字学习的特性。同时,数字化资源、工具和服务也是电子课本适应性、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与在校学习不同,在线教学可以师生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在线课堂为教师分层次地讲解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自主分层次地听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如何有效搭建在线教学模式成为重中之重.根据在线教学特点,结合对分课堂模式,利用学习通的教学资源与钉钉的对应功能,构建设计了八步在线隔堂对分教学法,包括签到、发布教学任务、独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普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已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存在缺乏统一的部署环境、可扩展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安全性低、缺乏能动态地分配所需计算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将云计算的高可靠性、可扩展性、操作灵活、成本效益优等优势,与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整合,探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设计设施层、资源层、平台层、内容层和服务层的系统架构方案及系统管理、实时监控、政策、应急处理、规定和显示六个模块,并提出资源、调度及预警、保障、优化资源分配、信息安全及实时监控的管理策略,以提供有效的资源利用并维持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生态、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促进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的首要任务.文中以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中的应用为出发点,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可满足高校教师及时获取最新科技信息、优质教学资源、学科前沿资讯,且支持随时随地进行学术问题探究的移动教师培训平台,并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验证该平台的功能设计与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8.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包含人们常用的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要素。人们对它在教师素质结构之中的位置和作用,有许多不同的理解。针对国内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存在的差距问题,提出了解决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的办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推动移动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动移动学习促进远程教育发展,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移动学习;建立移动学习系统,并与互联网无缝对接;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开展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移动考试,优化现有的评价体系;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不仅是对一线中小学教师,更是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高师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实践活动、写作指导、评价方式的改革为切入点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