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学说。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把一种本是纯西方的学说(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脉即儒家哲学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即"情本体"理论。情本体成为实践美学最终的落脚之点。"情本体"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是对李泽厚80年代的"内在自然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仁-孝的思想。它的主旨是探讨个体面对强大的不可预知、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偶然性,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本文主要以《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哲学探寻录》等论著为主,对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的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情本体的生活实践基础:"做"的哲学与"度"的本体性;二、情本体的世界观:"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三、情本体的伦理内涵:礼仁分疏与两种道德的建构;四、情本体的核心:人性情感的塑造;五、情本体旨归:"立命"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的伦理哲学比美学更重要,他针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的许多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具有极大的前瞻性,但在学术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李泽厚的哲学、伦理、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从道德的分解、"情本体"、人性三分等三个方面对其伦理思想进行概述,可以梳理李泽厚哲学发展的历程。李泽厚的基于"实用理性"的哲学伦理学充满了开放性与发展性,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巨大空间,同时也吸引学界重视李泽厚伦理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熊威  黄海 《教书育人》2007,(2):74-75
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性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问题,如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等,因而培养并促进他们的道德理性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高校道德教育具有关键性意义。根据科尔伯格、皮亚杰等人的道德教育思想,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四个层面提出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情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至情"思想是针对理学思潮"理为情之范"的"情"、"理"观和"知"先于"行"的人伦秩序实现途径提出的。在对理学思潮以上观点驳难过程中,冯梦龙赋予其"至情"思想至少三方面的价值内涵:一是强调"情"之"真";二是强调"情"之发生缘于道德主体"不忍人之心";三是强调"情"之义无返顾精神。这些价值内涵的赋予,既体现了对李贽"童心说"思想的接受,也是其在确立与强化道德主体的伦理责任感成为社会改革当务之急的大背景下,对孟子提倡的绝对主义伦理精神的重新高扬,使其至情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复古特征。  相似文献   

8.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其民主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杜威的"民主"和"民主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社会道德传统。"民主共同体"思想的目的是使人类达到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精神联结,以"情"为主的先秦儒家德性论需与基于现代理性精神的权利论相整合;从整体层面看,为适应血缘文化淡化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仁爱"思想,需由以"爱亲"为核心理念向以"爱人"为核心理念提升,发挥"情"之合同功能,以有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化解当今"伦理—道德"精神链断裂的时代难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性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问题,如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等,因而培养并促进他们的道德理性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高校道德教育具有关键性意义。根据科尔伯格、皮亚杰等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哲学家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理论对于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情本体"意在呼吁个体摆脱工具理性与无限制欲望的奴役,在理性与情感中把握一个"度",实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本研究从"情本体"理论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学中的"情"的因素,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最终达成对英语在情境中的有效表达,真正将英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道德价值取向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道德价值取向的"整体性"沿袭,道德价值取向的"内在性"重建,道德价值取向的"人本性"回归,道德价值取向的"共识性"重申。综观上述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在个人道德层面,从适应性道德到发展性道德,是"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对弈;在社会道德层面,从强调私德到关注公德,体现差序伦理与公共伦理的转换脉络;在国家道德层面,从忠于国家到任当世界,反映从保守到开放的气质流变。课程中道德思想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层面:跨越以天为本的道德本体,超越传统道德价值取向,升华传统道德规范内容。  相似文献   

13.
情的迷失是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焦点之一.由于理性的极度扩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原则即功利原则和个体原则的极端化导致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的削弱,进而使现代人陷入一系列道德哲学困境中:情欲的过度膨胀引发了生命困境;道德情感的世俗化引发了道德困境;伦理情感的退隐引发了伦理困境.因此,要超越这种困境,我们必须重新恢复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以期恢复人的情感能力,使现代人的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4.
陆象山心性说沟通哲学之体与伦理之用,凸显道德规范向道德实践转化的主体性,以心性为平台实现了儒学复兴。陆象山心性说以强烈的价值理性精神,试图建构"致广大、极精微"的哲学体系,全面超越汉唐注疏,一改孔子"性与天道"的思想格局,围绕儒家道德教化和实践展开心性关注,将形而上的哲理与形而下的人心紧密结合起来,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完成了世俗化伦理与思辨性哲学的结合,是对佛道心性方面挑战的积极回应,也实现了对儒学的改造,创造了儒学的再次辉煌。  相似文献   

15.
教学伦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教学技术化。引发了教学伦理研究。研究存在三种取向:一是建设交叉学科"教学伦理学";二是提出教学研究的"伦理学范型";三是回到原点。进行教学本体的道德理解。现有研究有四类问题,教学伦理概念不清晰;缺少西方教学伦理研究;没有发掘继承传统思想;缺少对现实教学伦理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建立在人类对其自身交往经验的反思与归结基础上的实践理性。从传统道德的发生机理看,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道德主体总是处于不断扩展之中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和人类理性的发展而日益泛化,然而道德的拓展与泛化是有限度的。当代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迫使人类必须抛弃对自然只是盲目征服的错误观点,建构新型的天人伦理关系。天人交往与人际交往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因此,新型天人伦理关系的实质不是人类道德的简单翻版,而是人类在开发与运用自然物过程中对自身的有限理性节制。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成人之道"。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正确把握儒家伦理文化的思想精髄及其当代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8.
理学道德本体论将伦理道德视为宇宙之最高本体,这个最高本体就是"理"."理"本身就体现着理学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这个价值取向就是遵循封建等级伦理规范"五伦",亦即实现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高度和谐,价值标准就是"四德",即封建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从阐明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入手,探讨了批判继承转换儒家伦理的方法论原则,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大工业孕生的现代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本体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基础;坚持以时代精神作为“参照系”。以实践需要为基点,与革命传统相结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等作为原则。着重论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包括在建立社会道德的信仰系统、社会公正机制和高度向心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运行的操作系统与程序中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俞超 《现代教学》2015,(Z1):108-109
在拓展型课程中,我开设了一门名为"入世的限度:《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的选修课,重点对《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进行教学。虽然中国伦理学说主要来自儒家,然而道家的治国箴言里存在着大量教导人们如何处世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当代年轻人包括中学生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人确定了主要讲授老子思想中三个与处世伦理相关的概念:一为"清心寡欲",这是老子的心灵修养;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的处世方法;三为"宽忍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