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中吟》、《新乐府》是白居易两组著名的讽谕诗。白居易的研究者多数都认为《秦中吟》的写作后于《新乐府》。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清人汪立名。他在《白香山年谱》中,系《新乐府》于元和四年、《秦中吟》于元和五年。《新》诗系年想必依据其序,《秦》诗系年,他除了在《不致仕》的笺注中作了一个推测外,未言及其它。依从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相似文献   

3.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代表作。从这封书信中,我们不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他的诗歌理论,而且也了解了他这个人。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毫不隐讳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白居易于元和二年被授翰林学士,他雄心勃勃,想以自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所得知识来报效朝廷,正如书信上所述:“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谕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6.
唐宪宗元和十年(八一五年),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的任上,第一次将他写的诗歌编集分类。编为十五卷,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对于这个分类,诗人同年在《与元九书》中作了这样的说明:“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  相似文献   

7.
李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4-15,32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是"以情为主而义附之,所以成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诗,"主要作品有《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思想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讽谕诗创作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由作者创作的主旨所决定的。过分注重"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创作原则,影响了讽谕诗的情致韵味。  相似文献   

8.
《卖炭翁》是《新乐府》五十首中比较有名的一篇。《新乐府》和《秦中吟》一样,都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比较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体现了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作者自己把它归之于讽喻诗一类。这类诗一般都是“一吟悲一事”,讽刺的目的比较明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与元九书》和《读谢灵运诗》中都提到了南朝伟大山水诗人谢灵运,并对其山水诗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谢灵运在白居易心目中地位的提高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本文则试图探究其产生了两种态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