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者开始从价值论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及地位等问题.价值的主体是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又分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个体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存在的价值综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价值,二者的关系既辩证又统一.  相似文献   

2.
个体教育是以培养独立个体为目的的教育。其内涵是:个体教育引导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关注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和自由及其边界,还要追问个体存在的缺失和构建个体的生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正>今天倡导"育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应该思考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以及在道德教育中如何对待生命、在生命教育中如何把握道德。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构建蕴含道德的生命教育体系,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一、逻辑:道德应该融入生命教育就存在方式来看,人是双重意义上的存在,既是个体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不可分离。对于个体存在而言,正  相似文献   

4.
教化关涉的是人的精神活动,现代教育对教化理想的关注,德性的理念才能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违背个体发展规律,阻碍个体发展自由的教育有损个体的身心健康。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重温亚氏的德性教化思想,无疑给病态的教化现状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5.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情感应成为当今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 ,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 ,意味着应当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 ,关涉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涵育。关注生命情感 ,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身体之在及其感觉。个体生命情感培育的两个维度即幻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和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拓展个体生命情感孕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命情感应成为当今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应当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关涉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涵育。关注生命情感,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身体之在及其感觉。个体生命情感培育的两个维度即幼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和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拓展个体生命情感孕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主体间的有意向性的行动,目的、手段和行动者构成了教育行动的基本要素。但是,现代社会日益精细的分工,使得现代教育行动的各个要素渐趋抽象化,也使得教育行动陷入了抽象与具体的困境中。此外,教育行动都是在具体“场域”中展开并由“惯习”支配的,教育行动的改变依赖于“场域”的改变和新“惯习”的形成。一、教育行动的结构要想考察任何有意义的人类行动的根本成分,首先应从“目的”和“手段”这两个范畴入手。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常会在教学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在这个教育行为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幸福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教育关涉幸福,这是不证自明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教育要不要关涉幸福,以幸福为基本价值诉求,而在于,教育究竟应该关涉怎样的幸福,何种幸福本身就内含着通向幸福的路径。而幸福问题的根本,乃在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的冲突无疑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甚至是事关个体存在的中心问题。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冲突的不可避免,以及哲学教育的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民主化,民众生活在现代化中的位序提升,哲学生活在物欲化的生活中日趋晦蔽,这进一步加剧了哲学教育的艰难。在今天,教育哲学就是要为哲学教育提供辩护,或者说为哲学生活提供教育的辩护,以此为我国微弱的哲学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或者人文教育,提供内在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者二千多年以来的伤感,伤感系由孔子的“无位”引发,而以“德位合一”的政治理想追求为思想背景。孔子“有德无位”在带来伤感的同时,也为孔门带来了潜在的认同危机,这既关涉到儒学的发展,也关涉到儒者的个体生存,这是该问题在儒学史上被不断提起、解释的原因。“有德无位”问题不仅存在于古代,而且有其现代延续的一面,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生活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吕吉  吕武 《滁州学院学报》2014,(1):81-83,121
幼儿园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萌芽于欧洲、诞生于德国,从早期作为一种自发组织到目前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大致经历了萌芽、诞生与多样化发展三个基本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幼儿园混龄教育在形态上都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幼儿园混龄教育逐渐从一种诞生时的自发的教育组织形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具备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开放的、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因果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它表现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实践领域中它关涉着自由、道德动机等伦理学范畴。"是和应该"与"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基于因果规律的逻辑困境,这种逻辑困境曾一度使伦理学被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但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确实存在一种因果形式,而且这个因果形式是支配个体道德行动的根本性思维,它表现在个体对道德动机的寻求上。  相似文献   

12.
李文祥 《红领巾》2005,(2):15-18
现代企业制度绩效的社会学批判,并不否定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绩效.然而,社会学所设计的用于实现绩效最大化的方案在实践中并不奏效.这是因为,企业是一种规范个体行动的集体制度,它内含个体行动与集体目标之间的矛盾,尽管企业试图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把个体目标下的个体行动汇聚到集体目标之下,但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并不必然相同,其结果可能是个体的自主性因遭到压制而降低企业的效率.现代企业制度缺失集体主义的情景,致使员工的个体目标与企业的集体目标相异,无法使个体行动成为集体性的个体行动.只有建构出现代企业制度所缺失的“集体主义“,才能够真正超越现代企业制度的绩效困境.  相似文献   

13.
知识、生命与个体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涉生命幸福是知识教育的应然追求,当前知识教育改革虽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关注个体生命幸福上还存在差距。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兴趣与努力相互作用的最佳效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在关注人的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延续,这是人既作为自然存在又作为社会存在这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发展,发挥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既要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亦要使人获得一种活得更好的能力。因而,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应超越知识而面对生活与意义,应超越设计而面对境遇与传统,应超越塑造而走向对话式生成,应超越实体而让师生在交往关系中共享幸福,应超越裁定而面向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现代教育观对人性幽暗的判断的先天不足,造成了现代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极大遮蔽。而后现代思想积极张扬人的个性,解放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的又一次思想启蒙: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人是精神的成长、人是开放的无限、人是独特的个体、教育成就创造性的人。后现代教育释放了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美德的教育,它包括个体自我完善的德性与个体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德性,这是培养好人与培养合格公民相结合的教育,也是沉思的生活与行动的生活相结合的教育。这一公民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交往与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交往”这个已经引起社会科学广泛关注的“关涉社会科学的基础”的概念,教育理论不能再漠然视之了。 一、忽视交往的教育与当代人的发展困境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人的发展需要是无法自足的,人的社会存在与自我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他必须首先通过交往活动在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根之在,它始源于人的生存需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关涉一种本体思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无论是出于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还是出于人的规范性文化传承需要,都是基于人的生存需要。在人性本体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兴趣与努力相互作用的最佳效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在关注人的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延续,这是人既作为自然存在又作为社会存在这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发展,发挥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