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不断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师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探究和多样化的练习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对处于启蒙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找规律"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找规律教学中,"规律"固然重要,但"找"更为关键。"规律"是静态的结果,其获得更多是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服务,离开问题,规律本身并没有太多价值。而"找"的能力和意识则是学生带得走的东西,可以促进观察.  相似文献   

3.
找规律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而得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找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对改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许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国的课程设计者们率先将"找规律"纳入了学校课程之列,试图通过"找规律"让学生从纷繁的世界中分析、归纳事物运行的内在轨迹;试图通过“找规律”让学生获得寻找、分析、归纳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以至于在“找规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规律的结果,轻过程的分析;重规律的运用,轻规律的探索”这种现象,让“找规律”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更让学生失去探索规律的兴致与动机。  相似文献   

4.
"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求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基于此,苏教版教材对"找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在编排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在各学段渗透穿插了一些数学规律的探索,而且还在四、五年级各册教材中单独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单元。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找”圆面积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6.
钱阳辉 《江苏教育》2012,(Z3):85-86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理解搭配过程中的规律,并能运用搭配规律思考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经历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归纳、抽象、论证能力,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的方式。【教学过程与意图】一、情景引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情景:同学们经常喜欢玩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1.同桌间自由游戏,体会两个人出不同的形状,形  相似文献   

7.
对“找规律”教学的重视程度,新课程比课改前更为凸显。这是因为找规律更能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更接近数学的本质.同时也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而找规律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找规律?找规律教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苏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这一板块内容以分散渗透的方式进行编排,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共安排了四个教学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寻数、式、形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着眼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尝试,探寻"找规律"板块中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力争使学生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和更大的发展。一、由表及里——用表述让规律更明晰学生只有真正弄懂规律的内容,他们才能运用规律解  相似文献   

9.
一年级下学期,我上了一堂"找规律"的数学公开课,颇有感触,现将教学前后说与大家共勉。一、课前的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找出一些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中,我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  相似文献   

10.
做教师应该有三个定位:"匠""师""家",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匠"——教书匠,用10年、15年把所教的学科教材、内容掌握好;第二层次才是成"师",就是不久要把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掌握好,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设计、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理解;第三层次才是"家"——教育家,站在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国家民族大业的角度,跳出教育来考虑问题。与"匠""师""家"相对应的也有三个层次。做好"匠",就要练好"术"——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懂;做好"师",就要有"器"——手段、方法和思路,比如,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探求规律题,是中考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们一般除了寻找规律之外,还用一种方法叫"函数法".所谓"函数法"实质就是避免从数字中找规律,而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通过求函数解析式作为规律,因为一般找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一次式或二次式,具体方法就是:(1)把所求的规律设为:y=ax2+bx+c(如果a=0,则为一次函数解析式);(2)把前面三个图形产生的三组数据作为点的坐标,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间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找规律”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是找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对此内容笔者曾先后进行两次实践,对怎样找规律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数学的"规律题"指的是在已知条件中会有一些数字,也可能是一些图形,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探索出存在于这其中潜在的规律,并可以熟练地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答相应的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以下的策略。一、加大对习题的训练对习题巧妙构思是保证整个教学高质量进行的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习题的难度、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精挑细选对课堂习题进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0月,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学中的"找规律"风应当降温》一文指出,规律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客观性"和"普遍性",这类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借助所发现的"规律",更有效地去从事实践活动。张奠宙教授也认为,"找规律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任何一个有限序列,都可以生成无限多种规律,认为只有一个规律,推断出‘必须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把开放题封闭成只有唯一答案的题目,在数学上是不对的"。笔者正好要教学这部分内容,于  相似文献   

15.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教材而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近年来,针对苏教版"找规律"主题的各级教研活动频频开展。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新增内容,在教材把握上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练习要求过高、开发过度。面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评价难测"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找规律"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找规律"的教学策略究竟应该如何确定?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的内容相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对于找规律的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对比较高。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找规律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归纳思维的训练是具有较大作用的。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找规律"章节的基本特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提出这部分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不久前,有幸观摩了市教研员张平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我们看到的不是教学的标新立异,而是张老师对教材深度解读后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别具匠心的设计,这样一节厚实而灵动的课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在有趣的情境中触及知识本源"找规律"一课听过多次,很多教师都能在教学中突出"找"的作用,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找两种物体的个数上,注重"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就传统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来说,"找规律"这类题目出现的次数较少,不是教学的重点,一般仅仅出现在课后练习题中,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不断创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密切,教学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也分布于教材中。本文主要围绕着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内容展开,深入了解这一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创新,其中找规律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中包含着了各种各样的推理,而找规律属于是合情的推理过程。找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本文笔者着重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找规律教学为例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找规律”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单元。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先生曾针对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细读这段话,我认为: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