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石榴的详尽描摹,表达了对家乡、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这一自然段共五句话,前三句写了石榴成熟过程中外皮颜色的变化,后两句写了石榴成熟后的可爱模样。  相似文献   

2.
石榴     
《阅读与鉴赏》2008,(7):79-81
那年春天.朋友送我一株石榴苗。我将它种在庭院中.没想到来年就结了几个红红的石榴。这让我倍加惊喜,因此更加关注它。 几度寒暑易节.小树渐渐长大。每每春花开尽.石榴树才不紧不慢绽出脆红的花蕾儿。那一树的点点“红星”.一如我对未来的满心期待。  相似文献   

3.
《石榴》是一篇咏物抒情的优美散文。语言泼辣清新,不落俗套,比喻大胆奇特,处处流露出作者向往火热生活的激情。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散发着火一般热情的石榴图。 全文仅五百余字,热情洋溢地借石榴歌颂了真、善、美,歌颂了勇于斗争、坚贞不屈、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坚定志向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4.
石榴,石榴     
正刘亚荣的文字朴素、清新。这篇文字写石榴的古往今来,石榴在历史脉络上的倒影,在"我"生命中的印迹。在往事的长河里,"石榴"的故事与个人的心灵相互映照,被文字的籽粒布满纸张。作家经营文字的感觉,本身就像石榴在生长,丰盈剔透,似拥挤在时光深处的明珠。  相似文献   

5.
郑振锋的《海燕》与郭沫若的《石榴》在状物上有如下异同点: 善于抓住物象的外形特征进行刻画,给人留下具体鲜明印象,是两篇散文小品的第一个共同特点。如《海燕》中写的那些“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石榴》一文,写石榴那乍开的果实,则说它象一个破口大笑的人露出的“透明光嫩的皓齿”。这一比喻,使我们不仅看到了那硕大丰腴、  相似文献   

6.
《石榴》是郭沫若撰写的一篇著名状物散文。这篇文章立意高远,词丽情浓,对石榴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栩栩如生。然拜读再三,总觉尚存瑕疵,兹不揣冒昧,罗列如下,以就教于同仁。 1.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树木……的时候”和“在这时”两个状语指同一时间,二者并用有重复之弊,宜删去后者。 2.……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避易”的“避”是别字,依《现代汉语词典》、《辞  相似文献   

7.
石榴啊,石榴原来你也当过江洋大盗啊书包一个天天让人背的小懒虫赏析:这首小诗抓住了书包的特点——需要人背,然后作者又由这个“背”联想到书包的懒惰,所以小诗人称它为小懒虫。这首微型小诗构思巧妙,童趣盎然。石榴(外一首)$浙江慈溪市庵乐镇中心小学童心诗社@潘烨琼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先生散文集《空山灵雨》,编入他早期散文小品凡四十四篇,另自撰《弁言》一篇。作者说这是一本“杂沓纷纭,毫无线索”的集子,是对“似忆似想”之事的积时累日的感记。其实,这些篇章绝大多数是中心明确的,虽题旨不一,表露的思想多有矛盾复杂之处,但恰相当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早期思想之一斑,有助于了解许地山先生的早期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以牡丹花石榴树春季新抽生的未木质化的嫩枝条芽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牡丹花石榴的组织培养技术。6-BA的浓度是决定牡丹花石榴腋芽能否萌发的关键因素,适宜牡丹花石榴腋芽萌发与继代繁殖的培养基为“MS+6-BA1.0mg/L+IBA0.2mg/L”。适合牡丹花石榴芽丛壮苗培养基为“MS+KT0.5mg/L+IBA0.2mg/L”。适合牡丹花石榴嫩茎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IBA0.5mg/L”。  相似文献   

10.
石榴是生活中的一种上等果品。《石榴》则是一首很美很美的诗。《石榴》美在哪里?美在作者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形,更从美的形态中勾出了石榴的魂。你看,写炎阳高照“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石榴却燃烧般地在万绿丛中开起花来。石榴的枝叶奇崛清新;花,陆离,华贵;骨朵,仿佛是红场消的花瓶,又仿佛是中国式的金虽;特别是到了秋天石榴破口大笑,露出一口皓齿,透明光嫩,这形象多美!再想想她那不惧炎热为自然添缀光彩的精神,想想她那欢蹦活跳像要挽住行人不让离去的热情,我们觉得石榴的品质更美…  相似文献   

11.
石榴     
秋天来了,高大的石榴树上结满了果实,又圆又大,惹人喜爱。硕大的石榴鲜亮鲜亮的,被阳光照射的一面颜色深红,背光的一面却泛着青色。在浓密的绿叶衬托下,漂亮的石榴就像六月的花朵。有几个长得很大的石榴,可能是里面的“娃娃”太多了,以至于都挤破了“屋子”。石榴张开了大口,露  相似文献   

12.
“感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该让学生在感悟中发展语言能力,升华情感。这是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时深刻体会到的。《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文章表达有序、语言优美,值得品味,同时它也是学习写作的一篇好范文。  相似文献   

13.
(一) 散文,是诗,篇幅小而容量大,文采斐然而又耐人寻味;散文,是歌,叙事娓娓道来,议论慷慨其辞,抒情或似清泉琤琮,或似沧海横流;散文,是画,或旁征博引而不乱,或探幽入微而不晦,似信手拈来而跌宕有姿、顺理成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中的“形散”指出了一般散文的外部特征,而“神不散”说的是散文有着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透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正是散文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试看杨朔的《海市》。作者一落笔便极尽描绘了蓬来仙境的缥渺,海市蜃楼的虚无,似为闲笔。之后,作者又坐上船去寻找那不可捉模的海市,更是异想天开。但正是从这引人入胜的异想  相似文献   

14.
石榴     
正剥开石榴,秋天的风从原野吹过。一"河南石榴,名满天下。"汪曾祺说的。汪先生没口福,他在北京吃到的河南石榴,粒小、色淡、味薄,后来在文章里感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估计汪先生吃到的是"赝品"——冒牌货。我买的河南石榴就不错,外皮颜色红紫,打开后,榴籽艳若宝石。名满天下的河南石榴,实则是白马石榴。三国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石榴》写于1942年,是一篇歌颂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抒发坚信正义必胜感情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石榴的审美特征:(1)意蕴美,作品充溢并散发着生气勃勃的生命热力;(2)形象美,是一种"妙幻的演艺";(3)修辞美,精彩而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布局有不少散文,在这些散文的阅读教学中,《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散文的美,即就是"现代散文阅读"中的审美教学。本人从整体感知,发挥想象,深入体验,仔细品评等几个方面指导教学,目的是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散文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散文教学中,大多数人都把“言说角色”和作者混为一谈,或者是把散文的“言说者”当成了作者。特别是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类“纪实”散文,上面的说法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孰不知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家乡的石榴》这篇略读课文,介绍了家乡的石榴的样儿,反映了石榴丰收以后人们的喜悦心情。本课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难度较大,要指导学生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读懂课文,了解石榴的花、果、籽,并指导学生体会石榴丰收以后人们的喜悦心情。那么,怎样才能短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呢?这里将提出“课前自读”、“课中导读”、“课后验读”的全程教学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吃石榴     
朋友,我请你猜一条谜语吧:“圆圆黄瓷瓶,肚大口儿小,打开瓷瓶来,满满红珠宝。”你一定猜到是什么了吧!谜底当然就是红红的石榴了。今天,是中秋节,妈妈特意买回一个大大的石榴,好让全家人一起品尝。这个石榴又大又圆,比我的拳头大得多,像一个小南瓜似的,简直称得上“石榴大王”。石榴皮黄里透红,上面长了许多咖啡色的疤和斑纹,既不光滑,也不漂亮。我想,这个不好看的皮里会长出又甜又好吃的石榴娃娃来吗?剥开又苦又涩的石榴皮,哇!里面有好多好多“红宝石”!石榴籽儿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点缝隙也不留,像一大群团结友爱的兄弟姐妹,又像闪闪…  相似文献   

20.
峄县石榴     
“雾壳做房珠作骨 ,水晶为粒玉为浆”。这是北宋诗人杨万里称赞石榴的诗句。相传 ,峄人西汉丞相匡衡被贬返乡时 ,将皇苑中的石榴树苗带回家乡 ,后经历代栽培 ,逐渐形成规模。如今 ,峄县也因广植石榴而名闻天下。峄县石榴园座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西北部的棠阴、王庄两乡境内 ,在东西绵长 15公里 ,南北宽约 2公里的山地阳坡和田野上 ,遍植着 4 0多个品种的石榴树 ,总面积逾 10万亩 ,被誉为“冠世榴园” ,俗称“万亩石榴园”。园中的石榴以品种多、品质好、个头大而誉满省内外 ,与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齐名 ,被列为山东省的名特果品。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