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学研究中,有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形象———动物形象。本文认为,动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别:第一,"象征型"动物形象。这类型动物形象几乎只是徒具外形,不包含动物自身的本质和动物文化,创作主体用它来隐喻另一类事物。第二,"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形象。这类作品中则多少包含对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的描写,创作主体以这种"兽形人格"统一形象,反映世情常理。第三,"本体型"形象。动物的本体意义得到了观照,但实际上它也是创作主体某些思想观念的对应物和载体。第四,"纯粹动物型"形象。它的动物性最强,但它的出现是为作家的写作目的服务的。这些动物形象验证了"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文学世界中的动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创作主体的作用,是人为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学形象的价值取决于创作主体生命体验渗透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创作主体生命体验还应该是独异而别出心裁的。只有当这种独异而别致的人生感悟在某个契合点上妙巧地注入学形象的胚胎之中,才能使学形象开始呼吸生长,并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艺术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阈来说,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建构了"温情中国"的形象,但由于注视者观看时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描述结果的差异:一个深沉忧伤,一个单纯明快。  相似文献   

6.
宗炳《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论述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学术界对《画山水序》的各种理论命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宗炳在传统山水画创作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慧远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的"形象本体"之学,为山水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宗炳追随慧远并接受"形象本体"之学,这是形成《画山水序》前瞻性的山水画理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宋词中柳永、周邦彦、姜夔恋情词中女性形象的流变反映了宋词流变的趋势。女性主体对象由"写实"、"唯美"到"抽象",女性形象所寄托的情感由"单调"向"复调"、"个人化"向"时代化"转变,艺术手法呈现出描写的遗形取神,语言避俗求雅,叙事时空逐渐交错叠合,情感表达渐曲渐涩的变化。女性形象的流变体现了宋词词体的演进过程,反映了词体的雅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河南旅游形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河南旅游形象的确立问题.提出"河南旅游形象"的概念,认为应以形象硬件和形象软件为基础,以传播主体、评价主体、形象主体为依托,树立和传播河南旅游形象,高起点发展河南旅游业.  相似文献   

9.
弗兰肯斯坦与赛博格所代表的"人"的形象分别在资本主义早期与晚期被提出。弗兰肯斯坦给人类警示:如果放纵利用知识征服世界的欲望,人只会走上主体被瓦解灭亡的道路。"赛博格宣言"则宣扬一个主体性被消融,人与动物、生物、机械以及非物质的界限被超越的"人"的形象。在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中,本文将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与堂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神话"为否定性与肯定性后现代话语的例证,分析"人"的形象的瓦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周雅娴 《考试周刊》2011,(49):33-34
纵观百年来的西方电影,作者发现西方电影中对华人的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其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正面或是反面,在文化的功能上都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本文探讨西方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生成背后的原因,以及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广泛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这些形象怎样被曲解、夸饰和想象,进而探索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形象学也重视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异族想象的现实功用和影响。形象学萌生于法国,但它能焕发活力,是得益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等。塑造他者形象,是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千年中外文学表现的一个常数,这一研究领域极其广阔,极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苟迎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30-32,132
在莎士比亚塑造的众多神态各异的女性形象中,敢于"女扮男装"的女性无疑是令人叹服的独特风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选择着"男装"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迫于传统与现实的无奈之举;二是心理层面上的"男性化"抗议之举。这些"女扮男装"的形象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及某种程度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通过直面女性的情欲使女性的生命存在获得了一种主体地位,使女性从那种不公正的扭曲中摆脱出来,这种对妇女性权利的公平正视,是人性得到尊重的一个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也走进了一个极端,女性形象成了"情淫"的化身、"情欲"的符号。文章主要从"欲海沉沦者"和"欲海超脱者"两大类五小类来分析《金瓶梅》中的淫娃荡妇形象。  相似文献   

14.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16.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互动性研究目前多局限于探讨异国形象对建构者自身的反映,而忽略了建构者、被建构者、第三方、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拓展和深化该方面研究,即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义美加以探索,认为今天的美学实际上只研究"形象美",只能称其为形象美学,不仅不能满足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不能为艺术美的创造提供客观的理论根据,需对美的理念进行广义开拓,加入"非形象美"的理念。一旦引入了广义美的理念,在理论上美与善、美学与艺术学就能更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艺术实践上将大大地扩大艺术美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9.
西方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而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女作家中,首推美国作家赛珍珠。她以安徽宿州的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大地》,并且因为《大地》"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实且取材丰富"和她的个人自传《我的中国世界》而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章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从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赛珍珠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文章从形象学外部研究的角度看待赛珍珠笔下的跨文化交流,旨在深入认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更好地引导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文革"时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英雄形象、反面形象和"异类"形象三类,对每一类形象产生的时代语境、形象特征及其艺术得失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其时人物形象从畸形的神化、鬼化到真实人的复归,揭示出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永恒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探究号称最革命的"文革"时期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