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2.
僧尼形象是"三言"中一类特殊的群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对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本文主要分析"三言"中的僧尼形象,首先,从得道僧尼和世俗僧尼两类形象的分析中,解读"三言"中僧尼形象的丰富内涵;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僧尼自身和作者主观因素五个方面阐析形成作品中不同僧尼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建国到“文革”,国家意识形态总是以公开或者隐蔽的方式,对文学形象进行规划、调整、建构或排斥。这个时期的小资形象虽是一个弱势的形象类型,但却是权威意识的重点规训对象。这里的小资是指被下放劳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并没有被一下子打人冷宫,而是受到不断的批评、修正,被期望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自行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母亲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弥久更新的文学话题。由于母亲形象自身的丰厚性,同时,各时期的作家赋予母亲形象以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学描写,都不断丰富着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塑造了各具风采的人物形象,其中的豪侠类故事展现了风姿各异的豪侠义士和刺客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义"称侠、以"武"称侠、以异术称侠三种,其实也是豪侠形象演变的三个阶段。而该类作品中的不少传世佳作,对后世的文学、尤其是武侠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确定了侠的内涵为"武"与"义"相结合,而且为其中的人物形象起到了借鉴和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迈进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从阿关、叶子、伸子这三个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日本女性文学形象的渐变与突破,以及日本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女性思维的嬗变。通过对这三个女性人物性格、经历的剖析,透视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过渡的历程,以及与同时期的西方女性文学相比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肖敏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39-43,78
"文革"文学中后期呈现出严重简单化和封闭化的特征,出现了作者群的断裂。但众多后来新时期的作者都参与到"文革"主流文学的运作中,本文将从"文革"地上作者的分化和移位两个方面,来论述"文革"文学到新时期文学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9.
曹操既是一位在我国三国时期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经《三国演义》的塑造而知名度甚高的文学人物。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则更是将这一历史、文学人物进行了重新铸塑。在《三国》这部电视剧中,编导者将这一人物形象“历史化”、将人物性格“细节化”、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演绎化”,并通过这三种手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新质的曹操荧屏形象。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别处——“文革”地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地下文学不乏优秀作品 ,塑造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她们具有某些可贵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他们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通过对"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相似文献   

12.
张玉梅 《考试周刊》2011,(49):227-228
"文革"时期,《人民日报》共刊登了200篇涉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文章,其内容概括如下:在我国,人口的增长是有计划地进行的,同时,是按照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方法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觉地实现生育计划。渠道是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品和有关的医疗服务。而这200篇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反映的是一部"文革"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革"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因其文化的落后、地域的荒芜偏远,无论是贵州文化还是其形象,在历代文学的书写下,它都是被遮蔽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真正地作为“某一个”形象或者说“某一种”文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断地被人们“言说”.通过对山国的“江南”建构,他们赋予了这座城无限想象的空间,使其贵州形象呈现出了无限衍生的可能,并丰富了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15.
汪丽萍 《文教资料》2011,(25):21-23
"文革"十年的文学译本迫于局势原因,大部分以"皮书"的形式存在着。文章以福柯的权力话语论、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控论为基础,从对非公开文学类译本的存在形式、特点剖析入手,解读此间翻译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操控带来的一系列潜在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对男性、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令出现在大众传媒上的女性形象单一化、卑微化,她们要么是热衷于洗衣做饭的贤妻良母,要么是拥有漂亮容貌但智商极低的"花瓶女"。通过用通俗文化理论解读搜狐网"女人频道"所建构的自信乐观,时尚前卫,能够游刃有余处理各类生活琐事的女性形象,品读这些女性形象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马海波 《考试周刊》2011,(75):24-25
马克·吐温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儿童形象成为伟大而不朽的艺术典型,尤其是"好孩子""坏孩子"形象更是引人争议。关注人性,释放天性,在"坏孩子"哈克·费恩身上马克·吐温表达了他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93):24-25
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中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批量涌现始于元杂剧,从宏观视角看,母亲这一群像的繁盛对元代文学、明清通俗文学乃至戏剧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