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从建国到“文革”,国家意识形态总是以公开或者隐蔽的方式,对文学形象进行规划、调整、建构或排斥。这个时期的小资形象虽是一个弱势的形象类型,但却是权威意识的重点规训对象。这里的小资是指被下放劳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并没有被一下子打人冷宫,而是受到不断的批评、修正,被期望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自行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2.
《杂色》在王蒙的小说里具有结构性意义。小说主人公曹千里生命被闲置时的苦闷焦灼,正是作者王蒙曾经身陷逆境那段时光的心灵经验。一个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的人,对生命的空耗有着刻骨铭心的疼痛。不过由于"春天"的到来,"冬天"的记忆也会着上温暖的色泽。在"归来"的文学中,王蒙的创作涉及历史的创伤时,更多一些自我关切,作品因而带有抒情性,且多一些亮色。它很容易被认为是"理想主义"所致。其实在王蒙的诙谐的"乐观"里,包藏着个体在历史运动中的被动与无奈。如果说,曹千里的内心煎熬也能构成对历史生活的批判,那么它主要的指向是革命年代的泛道德化。要求纯粹的理念,禁锢了真实的人生,造成生命的大痛苦。当历史戏剧性地解放了个体人生,那些挥之难去的生存悖谬就转化成饶有意味的审美经验。对于这样的创作,仅仅放在文学思潮里加以考察,容易遮蔽它的在写作伦理方面的独特性。为了让年轻的一代理解渐行渐远的历史谬误,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在坚持开展的"探索者之夜"学生学术讨论活动中,组织有兴趣的同学重读了这篇小说。参加讨论的有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2004级的几位同学,下面是根据她们的发言整理的短文。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的“后《心灵史》”时期是指1991年《心灵史》完成后至现在,主要从事散文创作的时期。他经过了以笔为旗的决绝和孤独的呐喊之后,开始陷入深沉的思考,反世俗倾向渗透在他的散文中。本文结合他个人经历、文学追求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从三个方面论述:以“清道夫”的身份批判世俗;站在民间立场倡导高贵精神;对和谐文化生态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