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2.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者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的悲剧,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  相似文献   

4.
《围城》的意蕴,大半来自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方鸿渐,成为解读《围城》和钱钟书的关键。论文一方面对方鸿渐的精神内质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自然深入钱钟书的“喜剧”小说叙述,抵达其所深藏的“悲剧”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论文意在探究,钱钟书在方鸿渐形象中所寄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使钱钟书本人,与其笔下的方鸿渐,形成某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相互阐释,共同显示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情态:自由的秉性,和对人生社会的悲观。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7.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8.
唐晓芙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不仅是方鸿渐超越现实生活中庸俗女人围城的一种遥远理想,还催发方鸿渐积极的自我精神意志复苏;她的揭批打击既摧毁了方鸿渐的个人自信心,又引导和鞭策他不断前行、改造自我现状以超越悲观颓废的精神围城。  相似文献   

9.
夏志清教授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其他这里可以不论,单是人物姓名就能体现出上述特点。兹将《围城》中两个重要人物的姓名考释如下:一方鸿渐“鸿渐”出自《易经》“渐”卦,卦辞的内容“属写家庭生活之卦。六爻首  相似文献   

10.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大师普希金笔下的不朽形象,他是作为“多余人”的鼻祖而出现在俄国和世界文坛上的.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精雕细刻的主人公形象,“是一个有着广泛化表性的时代的产儿”和“充满矛盾的复杂的人物”。随着两位艺术大师的笔迹,我们可以寻找出奥涅金和方鸿渐在人生旅途中所共有的相似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的《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及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着意写出了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13.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唐晓芙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不仅是方鸿渐超越现实生活中庸俗女人围城的一种遥远理想,还催发方鸿渐积极的自我精神意志复苏;她的揭批打击既摧毁了方鸿渐的个人自信心,又引导和鞭策他不断前行、改造自我现状以超越悲观颓废的精神围城。  相似文献   

15.
《围城》描写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悲剧,而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婚姻是一座“围城”,更主要的还在于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本身的性格弱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流贯于这对恋人悲欢离合始终而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性的悲凉,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拒性以及人情的冷漠。  相似文献   

16.
《围城》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性格善良、小有聪明又颇有几分浪荡公子哥儿气的人物。口才颇佳,但无心学术。在上大学时他的父亲方腿翁为他包办婚姻,跟一个素不相识的同乡女子订下婚约,他既不情愿,又不敢反抗,幸而这个女孩子不久死去了,女孩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老板为了纪念独生爱女。用女儿的嫁妆钱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方鸿渐在欧洲生活懒散,随便听了几门课。心得全无,但为了回国给家人一个交待,花三十美金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世界名牌高校”的“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7.
《围城》作者以调侃戏谑的笔调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极深刻地表现了人生如同围城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小说所展示的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平凡普通的现实生活,就象生活本来的样子,既没有催人泪下的曲折故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但作品在对人物基本生存状态的展现中,却蕴含了深沉的生命意蕴,一种生命的孤寂与悲凉、痛苦与无奈。而这一点在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悲剧中表现的尤为深刻。方鸿渐曾先后与四个女人有过情爱纠葛,如果说和鲍小姐的调情、和苏小姐的应酬只是喜剧,和唐晓芙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苏文纨与方鸿渐曾有的关系对方鸿渐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在方的人生转折的关键处多次起到了巨大作用.苏使方观注"围城"并产生围城观,进而促使他的整个围城人生观念进一步深化、完成.  相似文献   

19.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传统文明的牺牲品凡读过讽刺小说《围城》的人,无不叹服小说主人公方鸿渐那俏皮伶俐的言谈和随意应变的机智。小说多次借他人之口说道或直接描写到这一点.由此我们断定,方鸿渐决非智能低下、不堪造就的多余人。从智商看,他决不比他的同辈赵辛楣等差多少.但纵观他的全部人生历程,他竟未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处处失败,而且还将继续失败下去。赵辛楣对他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你是个好人,但是全无用处.”(《围城》)从作品描写来看,方鸿渐的“无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不能内胜,二无法外王.他既无(?)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人生,又无用于一种积极健全的人生追求,于社会现实无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