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谢静 《今传媒》2006,(11):18-19
在一个企业中,有些话员工能说、有些话员工则不能说,这似乎是常识;领导让说就说、不让说就不说,这似乎也是潜规则。不过,当常识变成新闻,常识本身即遭到质疑。近日一则有关企业封口令的新闻就触及到这些常识。这则题为《白领“疯狂石头语”惹恼上司》的新闻主要内容如下:“在周  相似文献   

2.
谢静 《今传媒》2006,(11X):18-19
在一个企业中,有些话员工能说、有些话员工则不能说,这似乎是常识;领导让说就说、不让说就不说,这似乎也是潜规则。不过,当常识变成新闻,常识本身即遭到质疑。近日一则有关企业封口令的新闻就触及到这些常识。  相似文献   

3.
报纸新闻应注重回答“Why”和“How”──分析栓新闻、冰点新闻和深度报道断想中国青年报记者毛浩新闻有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这是常识,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六要素俱全,这也是常识。其中最有理由省略的是“why”(为什么)和“how”(...  相似文献   

4.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新闻怎样用事实说话,却不是每个新闻人都能精通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高不开客观事实。采访是获取事实的基本手段;采访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这是新闻的一般理论和常识。“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要用于采访。”──这是一些专业记者的经验之谈。一篇新闻作品的定稿字数同采访的记录字数,大约为1∶10,即100字的成品至少要有1000字的素材──这是综合了许多人采写实践以后得出的比例概率。这些书本上理论化了的条文和前人的生动的经验,对于新闻爱好者来说,当然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但是,纸上得来总觉浅,亲…  相似文献   

6.
一、新闻写作的常识新闻写作绝大多数的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写什么类型的新闻,有什么要求,这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对刚入门的记者来说,要多看同类型的报纸和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料人即新闻线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不是记者,却向媒体提供许多新闻线索;是记者,但大都不具备新闻专业常识.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报料人出现的原因、新闻报料人的分类、参与新闻传播的意义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隐忧,探析新闻报料人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8.
对不实传言.笔者主张“让谣言止于常识”,意在通过普及和更新常识来避免谣言的伤害(见本刊2009年1期)。然而.面对较为复杂的信息、一些精心制造的新闻.仅仅靠常识恐怕还不能识别它的真伪.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0.
(一)两种新闻本源论的斗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每个新闻工作昔的普通的常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常识问题,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被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搞得是非不分,十分混乱,流毒很深,危害极大,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所谓“禁区”。新闻的本源是什么,这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问题,而是无产阶级新闻学和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术之争,而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新闻本源问题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普通常识。多用事实写新闻,也是新闻界的一句老话。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不少新闻概念化,空话多,具体事实少,缺少感染力和说服力。这说明,“常识”还未形成共识,老生还得常谈,再作些研究和强调是必要的。这对提高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哪里来的?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所以记者在新闻单位也被称作是“跑新闻的”,可是现在新闻单位,有不少记者自己不出去跑新闻,却有不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一、遇到突发事件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指记者发现新闻事实和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突发事件骤然而至,需要记者瞬间调动新闻嗅觉,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这应该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需要平时积淀丰富的生活常识,具备敏锐思想、丰富感情和强烈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新闻失实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不仅会误导受众,混淆视听,甚至  相似文献   

15.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这新闻五婴素,简单到只要稍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但正因它初级,许多新闻专业人员都不朋于研究它,导致在新闻实战中常常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主管采访的副总编在交流时都有这种感受: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一旦离开了真实性,那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新闻必须真实.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实属常识,属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规定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话“三关”     
写新闻、编辑新闻,首先要过好“三关”,即常识关、政策关、文字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从事新闻采编,应该具备很广泛的常识.这种常识不一定学得很专,但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等等,都要掌握,要比一般的读者有更广博的知识,成为“杂家”,才能做到在常识问题上不闹笑话,不讲外行话.有了广博的常识,才能做到:1.与被采访者拉近距离.每到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去采访,事前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该行业的资料,这样见到采访对象时,就不至于尽问外行话.比如到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就要了解高等级公路的常识,现状,高等级公路与一般公路、高速公路的区别.这样,与采访对象交谈时,就不会问出“什么叫高等级公路”这样的蠢问题,也不会只问“今年你多大年纪”之类鸡毛蒜皮的话,使你与采访对象之间出现生疏感.2.不闹常识性笑话.《劳动法》和周五工作制公布后,收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学的主要概念——“新闻”的界定过去大半个世纪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中都没有发生变化。将属概念界定为“报道”,使新闻的定义常识化和操作化,因为这个概念缺乏理论系谱和脉络的支撑。新闻的属概念完全可以有更多元的理解。从报道主体、受众认知和媒介呈现等方面,可以把新闻的属概念界定为信息生产、知识型和景观呈现,这些属概念联结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社会学和现象学等一系列理论脉络,可以有力地支撑新闻学由规范性学科走向探索性科学。常识化的知识体系折射出“新闻学的贫困”,对新闻属概念的重新界定有利于全面审视新闻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激发新闻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银元江 《新闻界》2006,(1):136-136,13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尽人皆知的常识。  相似文献   

20.
"两会"正开呢. "两会"报道,应该算时文了吧--岂敢骂人,把"两会"报道斥为八股?借用"时文",专指时下流行的各种新闻和评论. 写时文的态度,当年周作人分了三种:一是老生常谈,以常识启蒙;二是热闹说书,吸引眼球挣钱;三是差役传话,只为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