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谢忻 《青年记者》2017,(23):61-62
媒体的公信力基于受众对媒体的综合认知,影响公信力高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新闻内容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核心.编辑记者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家国情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新闻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编辑记者对新闻品质不懈追求,才能够做出优质的内容,从而保障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升媒体公信力,是我国新闻界当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在对影响媒体公信力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道德和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三个方面既是构成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三个重要因素,更是当前某些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三个主要原因。文章围绕这三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媒体公信力建设中,新闻道德建设又至关重要,从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方面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避免媒体在自身和舆论引导中出现失范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媒体公信力现状来看,新闻道德失范是引起公信力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必须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陈宏伟 《青年记者》2007,(14):167-167
年轻记者作为报社的生力军,具有思想活跃、进取心强的特点。对于大多数媒体的年轻记者来说,想干事是共识。但最近几年,随着媒体市场化运作速度进一步加快,各媒体之间,特别是区域性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媒体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况,加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媒体的年轻记者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出现了失范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媒体在读者当中的公信力,也直接影响着年轻记者的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媒体是主流媒体,代表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情况既是公众眼中的媒体形象,也反映出公众对媒体乃至政府的信任程度.本文以最新的数据调查结果为依据,从媒体属性、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三个方面的媒体可信度情况,对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对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努力提高媒体的公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媒体的公信力问题不仅事关媒体兴衰。而且事关舆论引导大局。在充分分析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的基础上,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从而避免媒体在自身发展和舆论引导中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媒体公信力现状来看,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很迫切。  相似文献   

7.
和谐舆论的本质特征并不是异口同声、众口一词.社会公众舆论中的不和谐因素往往呈现为复杂的状况,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同在是舆论形态的常态。和谐媒体应当特别强调媒体的责任感、权威性和诚信度,而这三个方面都与媒体公信力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上说。构建和谐媒体的首要任务是要提升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传媒公信力是传媒在受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传媒公信力是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公信力也是衡量一个媒体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因素很多,对于一个媒体来说,一则新闻、一幅图片、一个标题或者一个节目、栏目,甚至一个错别字、某个主持人不规范的发音,都会对该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可以说,传媒的一举一动都会与其公信力枝叶相关。国内一些学者对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因素也曾作过一些论述。如佘文斌认为,“就媒体总体而言,真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媒体的公信力问题不仅事关媒体兴衰,而且事关舆论引导大局。在充分分析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的基础上,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从而避免媒体在自身发展和舆论引导中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媒体公信力现状来看,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很迫切。从国内学者引用的几份有关美国的媒体公信力现状的调查数据来看,有一个一致的结论,那就是美国媒体的公信力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一个数据是美国芝加…  相似文献   

10.
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在读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公信力也是衡量一个媒体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虽然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因媒体自律缺失而产生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的炒作则是造成媒体品位低下招致受众怨言,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11.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受众中长期形成的信任感和权威性,是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公信力不但决定了一个媒体所影响的受众面,更决定着它影响受众的程度与效度。毫无疑问,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舆论监督是媒体赢得公信力的利器。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其它媒体比较,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一直是很高的。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电视舆论监督正面临着公信力危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电视舆论监督公信力的危机?如何重塑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内地新闻界开始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愈来愈多的被采访者敢于向新闻媒体的采访说“不”,使新闻媒体记者更多地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采访危机感。尤其是对地方性新闻媒体来说,这些年,“拒绝采访”现象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记者们开始意识到:现在是必须认真面对这个现象并采取相应对策的时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舆论环境日趋宽松、受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二是媒体自身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公信力,最终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宇丹 《新闻实践》2010,(11):20-23
记者的人脉思维异化并非全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大众乃至技术的多重制约,尤以互联网文化和权力寻租的现实环境所起作用最大。不能说人脉思维的异化等同于伦理的退化,但从社会影响来看,异化了的记者人脉思维还是会制约媒体公信力的提升、独立性的坚守和公共性的捍卫。因此,重构新闻人的社会身份,建立以问责为主的自律机制是媒体自我矫正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传统主流媒体存在的公信力不足、影响力变小、权威性受到质疑与挑战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就怎样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的问题,从多方面探讨,提出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孙玉林 《声屏世界》2013,(12):24-25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迅速发展,草根记者满天飞,信息的传授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媒体公信力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媒体公信力下降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部分说明公众媒介素养提升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强了,宣告了"靶子论"的彻底破灭,迫使媒体人必须思考媒介的深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梁凤鸣 《传媒》2021,(8):90-92
媒体公信力是衡量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尺,新媒体时代依然十分重要.为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要求,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发生新变化、出现新问题,为公信力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媒体公信力建设应以内容生产为基础,在内容生产上应该转变现有观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使用现有生产力,提高优质内容占比.  相似文献   

17.
顾青 《视听界》2015,(2):45-48
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变化,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优势逐渐流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媒体凭借巨量受众基础,信任度稳步提升。本文阐述了传统主流媒体面临公信力挑战以及自媒体的受众信任度提升的现实,分析主流媒体公信力重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思涵 《今传媒》2017,25(11)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童教授,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十九大的召开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送来了春风、鼓舞了各领域的士气,在新闻传播领域,您认为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 童教授: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采访!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提高媒体公信力是永不变的课题.党和国家需要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提高舆论引导力,首先必须狠抓报刊电台媒体公信力.因为在媒体技术构造的所谓"去中心化"新媒介生态中,媒体用户不是以地域划分,移动媒体时代,一段是报刊电台权威媒体,一段是社会化自媒体,中间是网络社区.政府在发挥管理职能时,需要思考:"政府作为其中的一个行动主体,应该怎么确保报刊电台权威媒体的公信力,有效平衡媒体社会整合功能和产业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一、隐性差错的概念媒体差错,是媒体人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企业媒体同样不能例外。差错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会对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会更加深远和恶劣。正所谓,宣传无小事,处处关政治。可以说,媒体差错率,直接反映采编队伍的水平,反映一个媒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赵良英 《新闻前哨》2007,(12):43-45
在影响媒体公信力的诸多因素中,信源真实与否至关重要。信源一般有公开和匿名之分,后者最容易引起争议。一方面,匿名信源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滥用匿名信源则可能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甚至出现丑闻,引发司法纠纷。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合理利用匿名信源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