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1世纪初叶,随着"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各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带着不同的研究视域纷纷"落户"该理论,研究方向从最开始的家庭、健康隐私研究,进入社交媒体的研究领域,而各类研究内容的交叉融合使得"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面貌。本文利用"Google学术"、"知网"平台,对近年来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遴选出27篇相关文献进行论述,旨在梳理"传播隐私管理理论"框架脉络、历史演变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简单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隐私悖论概念模型,包含隐私关注、面子意识、群体一致意识等因素,验证隐私悖论行为的存在与否,并探究隐私悖论的成因及其消解之道。文章调查了高校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通过对661个样本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用户的隐私关注负向影响隐私披露意图;面子意识、群体一致意识均正向影响隐私披露意图,高隐私披露意图进一步驱使其产生披露行为;文章最终验证了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中存在隐私悖论行为。  相似文献   

3.
美国消费者隐私保护的部分规制,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一定的不适用性,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通过各种努力,尝试解决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在规制尚不完善时期,来自于利益相关群体的舆论监督,有力促进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律,这种企业自内而外的努力,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利.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工具,在满足用户社交需求的同时,也衍生出隐私安全问题。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侵犯的表现具有普遍性、严重性以及保护上的困难性。中心化互联网是社交媒体侵犯用户隐私的根源,用户的隐私边界意识薄弱和社交媒体利润驱动等因素也强化了隐私侵犯行为。DID(分布式数字身份)作为“安全可信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技术,是实现用户数据确权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治理社交媒体隐私侵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0,(10):22-31
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大多被归因于"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改变了以社交倦怠为原因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基于程度差异的消极使用行为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定用户群体展开研究,以QQ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用户社交媒体迁徙行为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身份转换"成为用户迁出QQ空间的主要原因,"旧内容"与"新关系"的交错互嵌导致隐私边界模糊、交流语境坍塌,并最终引发社交媒体迁徙现象。  相似文献   

6.
顾明正 《青年记者》2017,(18):33-34
新媒体时代,微信为用户提供了跨网络、跨终端和跨平台的良好体验,成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是发展最快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微信将“即时化、社交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引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作为日益普及的一种社交媒体,微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隐私泄露问题不容忽视,进行相关研究对保护个人信息传播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对用户隐私素养水平提出新挑战,为科学测量用户隐私素养、发现现存问题并开展针对性教育,亟需构建一套系统可量化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三级编码方法,从已有研究中提取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初始评价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指标修正,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由隐私意识、隐私知识、隐私边界管理能力、隐私风险管理能力、隐私道德与法律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结果,提出了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龙红宇 《青年记者》2017,(25):80-8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站收集的用户数据越来越详细.而社交媒体与普通的平台相比,会更多地收集和储存用户信息,信息泄露的风险更大.本文选取17个中美社交媒体,对其隐私政策进行内容分析,对比两国社交媒体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我国社交媒体的用户隐私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23):50-5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移动媒体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以移动设备为载体的新媒体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微信朋友圈在现阶段的中国成为了新媒体社交工具中的佼佼者,但是笔者发现,在朋友圈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于新媒体社交中隐私管理的新思考。本文将以曼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的传播隐私管理理论为基础,探讨微信朋友圈的隐私管理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信任是社交媒体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但频发的隐私侵犯事件常使社交媒体陷入信任危机。因此,在隐私侵犯后,如何重建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回顾信任修复相关研究,基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的具体情境构建信任修复的四元结构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有效问卷324份,并使用PLS-SEM和fsQCA进行探讨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的行动修复策略和政府介入的净效应显著,社交媒体的言语修复策略和技术第三方的净效应不显著。但经fsQCA的组合分析发现,社交媒体言语修复和技术第三方可以与其他变量一起触发高强度信任修复,此外,分析结果中的8种高信任修复的前因变量组合可以为隐私侵犯后的信任修复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许多人,特别是数字青年文化实践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场所。本文聚焦我国数字青年如何以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圈层化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周文泓 《档案学研究》2019,33(2):104-110
充分诠释社交媒体平台的档案特质有助于形成更加成熟可行的社交媒体信息档案化管理方案,亦可推进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数字转型。本文以理论构建的方法从社交媒体档案库的形成基础、档案特性、新特征三个层面逐级推导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档案库的内涵及特点。本文论证了社交媒体平台可被视作档案库这一提法,并提出形成的社交媒体档案库是基于社交媒体活跃的信息活动构建的信息资源库,因其具有档案价值和日益普遍的档案化管理行为而实现档案库的建构,这个档案库亦从时空、主体、关联性以及价值等方面呈现新特征,由此成为档案管理数字转型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5.
巴宁  马纯锋 《传媒》2018,(3):50-52
"圈子"是人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当前社交媒体中人际关系格局的现实依托.社交媒体中的"圈子"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依托,使拥有共同价值诉求和情感认同的人们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交群体.不同于现实人际关系格局中的"圈子",社交媒体中的"圈子"属于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平台流动性决定了社交媒体"圈子"传播具有临时性和相对闭合性.客观审视社交媒体"圈子"传播的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交媒体"圈子"的逻辑生成与运行模式,而且有助于人们快速建构起强关系与弱关系环环相扣的虚拟社交网络.基于此,笔者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从四个方面入手对社交媒体"圈子"传播的特征进行解析,以期为社交媒体"圈子"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社交网络平台。微信朋友圈是个人自我表露的重要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问题。本文以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为例,探讨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动因机制并针对社交媒体平台隐私泄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潇  刘嘉慧 《东南传播》2021,(10):40-43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社交媒体平台延展到社会各个群体之中,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平台化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分析平台化社交媒体上的多元群体的行为特征,发现现实中多元群体参与平台化治理的困境,从而对今后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创新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面对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突破既有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研究路径,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多元一体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文化认同建构情况进行考察,以质化研究为基础,辅以必要的量化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结果来重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指标体系,为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海明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8(1):12-15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随着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之一。群体互动产生群体符号,共同关注引发情感连带。本文通过解析表情包斗图的案例,来研究社交媒体中情绪传播的群体心态的根源。通过对各类表情包斗图的社交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情包斗图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中一种新的群体互动仪式。仪式与符号共生,群体心态也随之悄然变迁,用表情包“斗图”还可以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和较高的使用率。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促进用户群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