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已经彻底改变了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多元化是当今国人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化建设任务还远未完成的今天,提倡超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一己私利的"大我"生活方式,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这是整个中国社会健康进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教的本质则是以“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只有将“三纲”与“五常”、“三从”与“四德”区别开来,才能发现先秦礼教与封建礼教的区别,弄清其本来面目,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成立到中共“一大”召开前的这段时间里,陈独秀以《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为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对各种假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论战,重视培养党的骨干力量,积极推动党的组织建设,具体指导中共“一大”党纲和章程的制定。尽管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但他还是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一大”中央局的书记。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 ,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 ,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强音。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为仁人志士批判封建迷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思想启蒙 ,而且为革命派开展的反清斗争造了舆论 ,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云的“民生”思想是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继承与重要改造,也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研究、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陈云时刻关注人民生活,毕生追求人民利益的实现,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研究、继承和发扬陈云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追溯中国“近代性”的发生与“近代化”之艰难历程,具有反刍历史和启迪现实的双重意义。史学新著《魏源与西学东渐》,将魏源思想纳入中西方发展对比的历史坐标,诠释了中国以“西学东渐”为路径走上“近代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同时,基于中、西双向维度上对魏源思想的透彻理解,该著以日本“近代化”历程为参照,主张超越“体用之争”.促进民族传统与外来先进文化的双向结合、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7.
应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未普及社会大众民国以来,先贤为使国人能成为现代化的国民而力倡引进“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已将近80余年,而国人在历经战乱洗礼及走过艰辛岁月后,“德先生”终于逐渐生根。而“赛先生”却远落于后,社会上仍旧充斥着...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但是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政治素质与其所担当重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大学生的成才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考察和总结西方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古代“大同”和“民本”思想,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内容的民生主义学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在近代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向社会的回归,这给了当代国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由韦钰院士积极倡导、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一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计划。这项改革计划已经实施了5个年头,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是云南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和实践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晚清留日学生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活动和实际斗争,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云南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晚清留日学生们对云南新军和培养军官的军事学校陆军讲武堂的掌控,为云南政治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和军事条件。在辛亥革命中,云南各族人民在以留日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的带领下,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取得了辛亥起义的胜利并建立了民主政权,由此揭开了云南政治现代化的序幕;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中,由留日学生组成的云南护国军政府首举义旗,巩固了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12.
张君劢的合作化思想贯穿于他全部的现代化构想,是实现他经济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修正的民主政治”、化现代化新儒学的必经道路,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关怀。他的合作主义有地域移植的化默契,是化选择理念与化实用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初,世界银行正式公布了其未来10年的教育战略——《全民学习:投资于人民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发展——世界银行2020教育战略》。世界银行指出,实现"全民学习"(Learning for All)的新愿景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减贫的关键。未来10年,世界银行将重点支持两大教育优先事项,通过三大主要途径给予实施,并开发了8项性能指标和5项影响指标进行评价考核。此外,与世界银行以往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战略相比,本次教育战略在目标、理念、重点事项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In times of global influenc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has promoted democracy as choice since the 1990s, as enhancing an individual good. Supporting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is a matter that concerns the world and society on the topic of ‘what shall he do? Shall he act for this or that end?’. This indicates that democrat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individual good, but a public, regarding who I want to be, how I would like to respond towards both the world and society. As for public good, who I want to be involves having the freedom to act in the world that lies between us. The article explores Nordic tradition of people’s high school, which is known to enhanc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eople and to support democracy as a public goo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folk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orway were carried out. To theoretically interpret the findings, theories on freedom and action were used. Arendt’s theories contribute to the results by offering ways to theoretically comprehend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being seen and heard during their school years. The study asks to what extent, if any, people’s high schools in Norway contribute to and/or challenge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in today’s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形态和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下中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普遍存在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冷漠现象进行分析,将对中国政治民主、政治现代化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民参政会作为中国战时民主的象征,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国民参政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美国"压力策略"的推动。文章以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大会为例,探讨抗战时期美国的"压力策略"对其的影响,由此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传到中国,正值中国民主建设刚刚起步之际,许多学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联系起来研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命这一命题的提出,其现实意义在于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即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和追求目标,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又为人民民主提供了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赋予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新内涵,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方向,与此同时,2035教育规划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新目标,而构筑终身学习现代教育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形成,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和主线;如果说2035的教育体系与现存教育体系将不仅区别在外塑,更区别在内核的话,前一个目标则指向于2035教育的内核,后一个目标指向于2035教育的外塑。在整全的视域下,两个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前一个目标是包涵新教育治理格局的终身化教育体系,后一个目标是基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新格局。研究2035教育现代化,需要将两个目标统一一体于新思考框架中。其中,我国2035年将建成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就是扎根于本土现代化进程中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民为邦本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运动实践证明了民为邦本思想是国家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的重要思想。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原因,其局限性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而,必须在批判继承传统民为邦本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与健全社会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这正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化现代化的过程。促进二的合理互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合—分—合"的历史过程。由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一步步走向"合"的过程,体现了毛泽东对农村通过集体之路迈向现代化的思考与努力;改革开放后各地逐渐抛弃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由"合"走向"分"的过程,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由"分"带来的农民"原子化"状态阻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得走向新形势下的"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