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窦娥冤》第三折,因此在教学中更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她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文《窦娥冤·刑场发愿》一折的预习提示这样介绍,课文“着重描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突出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窦娥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反抗性格。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人们在理解《窦娥冤》时的一种普遍倾向:推崇其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认识价值,强调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精神,而对窦娥这一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认识不足。这种偏颇,使教师在教学中总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按…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国维评价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剧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本折中窦娥一开始就指天斥地,控诉天地鬼神的不公,后来却又寄希望于天地鬼神而发下了三桩誓愿,并且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这实际上是一组矛盾的情节,可是,很多论者都对此忽略不见,而仅仅从窦娥的反抗精神上进行阐释,认为这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表现了她刚烈坚强的性格。我认为,此说甚是偏颇。杂剧的题目是《窦娥冤》,可见作者的本意是…  相似文献   

4.
窦娥的形象历来都是为人称赞的,人们称她为反抗英雄。本文将从窦娥与地痞流氓的斗争、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与天地的斗争三个方面来论证窦娥的反抗和斗争并不成立,窦娥并非反抗英雄。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 ,它通过窦娥这个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关于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概括地说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和冤案 ,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二是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 ;三是将前面的说法合二为一。其实 ,关于窦娥的悲剧的社会意义我们并不排除上面的种种说法 ,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还在于通过对窦娥这个扭曲的人格的描写 ,通过她的变态的复仇 ,来表现那个…  相似文献   

6.
提起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人们会不禁为她无辜蒙冤惨死的悲剧命运而感叹不已,同时也为她至死不屈的抗恶精神所感动。过去不少评论文章都极力肯定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尤其对她在第三折中怒天骂地式的控诉诉击赞赏。与此同时,又为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节孝道德观念"而遗憾,认为这有损窦娥反黑暗封建社会的光辉形象。其实,真正"遗憾"的是我们困于传统狭隘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没能正确理解窦娥节本之道深层的精神内涵。窦娥作为一个生活在13世纪作品中的普通青年弱女子,受传统节孝观念的影响并表现出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苛求。再…  相似文献   

7.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全剧围绕一个“冤”字极力刻画窦娥的冤情。我认为,造成窦娥冤情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黑暗社会、险恶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窦娥冤情的外部因素。倔强、怨愤、任性的性格是窦娥含冤九泉的内在因素。《窦》剧的启示:人的性格及心态与命运息息相关,甚至有时会决定事业和前途。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作为经典作品历来都入选高中课本(人教版1。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不愿含冤而死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稍加点拨后学生对第一、第二桩誓愿都能理解,可是不能理解第三桩誓愿。当我解释说窦娥唱出“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辩”,说明“亢旱三年”这个誓愿表明窦娥要惩治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中通过主人公窦娥临刑之前所发的三桩誓愿,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反抗性。这一点,为历代评论所认可,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窦娥的反抗性,笔认为应仔细思考,慎重作答。  相似文献   

11.
析窦娥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曲中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东海孝妇”为本事,以元代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感天动地的悲剧形象——窦娥,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举世瞩目、炫耀百代的光彩,至今还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之上。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节选了该剧的第三折。为了帮助中学教师全面认识窦娥这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正确理解这出惊天动地的悲剧,本文拟就窦娥的性格核心——反抗性的形成以及性格的矛盾性和统一性作粗浅的分析。窦娥性格的核心,是倔强坚定、生死不渝的反抗性。综观全剧,窦娥的反抗性,是在沉  相似文献   

12.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选入高中语课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一直以来,“心灵善良”和“反抗精神”已经成为广大读附着在窦娥身上的两处形象标识。然而.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以及其他社会思潮对学批评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充实.窦娥身上似乎已存定论的“心灵善良”这一形象标识却遭到了质疑.红帆先生在《窦娥的另一种悲剧》(《杂报)2003年6月17日)中认为:“看来对于她,善德。只是讲私德;公德,可能连如何写都不清楚。”其理由是,“窦女士对自己的家人的确是考虑周详,可对不认识的人却是那般冷酷无情。她怕婆婆伤心而避走别街.却在深信自己誓言必会实现的心态下发出累及无辜的毒愿。”无独有偶。笔在课堂上也曾听到学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窦娥并不善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把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关汉卿在作品里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的典型——窦娥。最能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她在刑场上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让旁观之人马上明白她蒙冤;“六月飞雪”是希望上天能感应到她的冤屈,昭显“异象”表明她受冤。“亢旱三年”是希望自己能像东海孝妇一样,苍天能来惩罚“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官吏。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强烈、深刻,表达了窦娥这一封建社会里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在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屠刀时…  相似文献   

14.
《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历来以酣畅淋漓的曲词和窦娥这一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为人激赏。“比窦娥还冤”也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着深似大海的冤屈之隋。但是,静下心来想,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就是因为她并未下毒药死“公公”,却被张驴儿告上官府,做了不清不白的冤死鬼吗?如果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窦娥所表现出的"有情义"、"敢反抗"、"重尊严"等品质与宿命论、封建孝道、封建礼教的成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其贞节观的二重性,而后者起主导作用。窦娥贞节观的二重性来源于作者思想的二重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作者对故事原型的不彻底改编;二是作者借笔下人物表达企图恢复传统伦理观念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窦娥是个正直善良的少女,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迫于无奈做了蔡婆婆的童养媳,自幼便开始了一种悲剧式的生活.她受着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教导,与婆婆相依为命,独守空房.种种的生活磨炼,使她具有了一种不畏权贵、坚贞刚烈、敢于反抗的个性,她的这一个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卑鄙凶狠的赛卢医、张驴儿父子的反抗.二是对贪官酷吏的痛恨和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的封建政治抢天呼地的控诉.窦娥坚强性格的初次显露是在反对张驴儿逼婚这折戏中.婆婆迫于无奈领了张驴儿回家.一向孝顺的窦娥在这件事上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她为婆婆的懦弱感到气愤,她不但拒绝张驴儿无耻要求而且对婆婆改嫁的糊涂行为大加嘲讽.如文中第一折里的《后庭花》:“……怪不的女大不中留.……她说婆婆六十岁作新娘,白白惹人讥笑.再如第二折里《贺新郎》一曲:“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这是窦娥看到张老和婆婆同吃羊肚汤互相推让时的反应.她讽刺婆婆有了新人丢了旧人,窦娥对待婆婆本来是十分孝顺的,现在居然对婆婆大加嘲笑,说明她是个有个性能独立行动的人,通过这些作者描写了她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窦娥在婚姻问题的看法上,深受女子必遵“三从四德”的影响,坚持自己的贞烈  相似文献   

17.
窦娥的性格核心是其反抗性 ,在其反抗性的流动过程中 ,由于空间转移和人物的变迁 ,窦娥的反抗性的情感节奏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本文从窦娥对蔡婆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的反抗、对官府的反抗三种行为模式中探讨了窦娥反抗性的情感节奏。  相似文献   

18.
<正>《窦娥冤》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它让我们看到越是纯洁善良,越被毁灭的悲惨。它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最能充分表现窦娥的反抗性格和悲剧命运的,就是该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此  相似文献   

19.
文章坚持从文本出发,对《窦娥冤》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认为:蔡婆婆与窦娥的性格冲突也是导致窦娥悲剧性结局的因素之一;窦娥始终不反天地,不反现实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只反滥官污吏。窦娥的深度悲剧正在于:恪守人间规范,最终反成其殉葬品。关汉卿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吁天传情这一表现传统,将其移入戏剧当中,并借天地遂人所愿这一形式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该剧充分调动以滑稽为表现形式的喜剧性因素,使得悲剧与喜剧相映衬,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窦娥冤》一是新、老教材中保留的教读课。窦娥临刑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感天动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面对窦娥的三桩誓愿。学生往往对第三桩誓愿产生质疑:窦娥为何只顾一己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是不是太自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