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为内容的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属,其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养成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要寻根探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课程化实践中具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力量之基。学校是培根铸魂的场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将其与学生日常读写融合,真正践行“让学习可见”“让思维发生”“让文化浸润”“让生命灵动”“让社会进入”的教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在学生的精神品格中。  相似文献   

4.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新时代文化教学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科学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素材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创设网络课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浸润,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化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助推国家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浸润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其熏陶下获得思想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识字教育、引入民俗、联系生活、实践活动、阅读经典、趣味游戏、多媒体拓展等多途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长芬 《现代教学》2015,(Z1):35-36
立足"文化立校、自强育人"的办学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校以文化建设为基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核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在学校文化的建构中保障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内涵,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整体发展。一、环境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三文”识字教学模式,主张从文字着手,立足于教材文本,着眼于文字背后的文化,用文化浸润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实践在智慧阅读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今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阅读经典,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浸润的最佳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一、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点是:彰显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的启蒙。在推广使用的部编教材中,巧妙加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使儿童的道德品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获得道德情操与法治意识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更应承担起培养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农村高中学校更加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有着更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农村高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利于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使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礼敬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统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恭敬态度,即内在情感的表达;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表现在相应的行为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与国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需要在世界上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大量广,进入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每每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潜存于文字中。多领域感受、多元审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语文学科通过课堂阅读、感受与浸润,优秀传统文化才会自然进入学生视野,影响学生的意识与观念,渐渐积淀下来,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代学生中生根并得以延续。从多元审视层面来看,语文学科应该怎样做好传承工作呢?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指的是人本身及其思想言行,它们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挥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我们必须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树立人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新理念;完善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较多,比如传统节日中以身作则,传统艺术中浸润身心,传统游戏中醇厚品性。家长应该依据孩子天性和兴趣,恰到好处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促使孩子们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具备"大德育"的视野,通过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实现"三个全面推进",重点把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十个抓手",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渗透和发生作用的育人环境,实现对大学生灵魂的关照。  相似文献   

16.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传承发展。文章研究对比了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共20本教材(2019年版)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联系密切;传统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问题导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核心栏目;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侧重“因材而异”,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蕴含自身的价值内涵与精神理念。最后,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总结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而课堂是对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元素,有效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中国数学历史资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握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机,提高教育效率。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机渗透,做简要分析,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的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深入挖掘水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历史内涵,把种子精神、泥土情怀的品格培养目标与水文化的浸润之道结合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合起来,把品格教育与课程体系贯通起来,浸润学生美好德性,追求如水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