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子女教育支出水平和结构进行刻画,并聚焦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的关系,分析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子女结构和户籍的家庭对子女校内和校外各类教育活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上,中小学每生每年的家庭教育支出超过1万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6%,其中校外支出占到三分之一。分别有38%和21%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参加过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对家庭校内和校外教育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表明,社会经济背景更好的家庭对子女的校内和校外投入都更高。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家庭更加倾向于增加子女校内的支出,尤其是校内基础性的支出;而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家庭更加倾向于增加校外教育支出,以及校内的发展性、增值性支出。与中等和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对子女的校内和校外教育投入不足。此外,本文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中女孩家庭对孩子的校内拓展性和校外兴趣类的教育投入要高于男孩家庭。  相似文献   

2.
公共教育的个人支出状况及其家庭负担是公共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义务教育阶段看,家庭在教育上的负担存在城市和县乡村间的地区差异,家庭收入/支出状况、就读教育阶段也会影响家庭负担情况。总体上,城市和县乡村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负担均主要来自于校外支出部分,就读的教育阶段越高则教育负担越重。教育负担率从整体上呈现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地区在家庭教育支出负担量及负担率上均普遍高于县乡村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Logit模型,探究学生参与影子教育是否存在邻里效应及邻里效应在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段和城乡学生间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参与影子教育存在邻里效应,且邻里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2)邻里效应强化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学段较高以及乡村的学生对影子教育的追求。因此,建议严控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宣传,加大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提升弱势阶层家庭所在社区及乡村教育资源质量,引导家长理性选择影子教育,削弱影子教育的邻里效应,推动“双减”政策落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力图揭示中国家庭长期以来的高储蓄率之谜。首先,验证了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和家庭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并对其稳健性与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检验了家庭教育重视程度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机制,即对教育重视程度越高的家庭拥有越高的教育支出,并对家庭非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最终导致家庭储蓄率上升。最后,研究提出了降低家庭储蓄率、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楚红丽 《教育学报》2008,4(6):87-94
家庭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动。家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子女性别、单亲家庭结构、家庭总人口数、子女数、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支出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长对子女成绩的满意度.外部因素主要有:教育阶段、所处地域(家庭所在地区)。比较城市和县乡村支出的影响因素,城市家庭“支出总额”不受子女性别、单亲家庭结构、子女数等变量的影响,而县乡村家庭大多受其影响;城市家庭“校外支出”不受子女性别、单亲家庭、家庭总人口数、上半年支出的影响,而县乡村家庭受其影响。这可能说明非城市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受到更多内外环境的制约和约束。  相似文献   

6.
江依妮  张钰 《教育与经济》2023,(1):59-68+82
家庭经济条件是制约贫困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通过费用减免和现金资助的方式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教育资助体系。基于CIEFR-HS2017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发现,减免学费和免费午餐等减免形式的资助有效缓解了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对其校内支出和某些校外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奖学金、助学金等现金形式的资助,则起到了促进贫困家庭校内物质支出增长的挤入效应。此外,教育资助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影响大于城镇,对家庭校内教育支出的影响强于校外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78):164-165
本文对高中生家庭校外培训投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认知、校外培训班的选择、家庭校外培训支出情况、高中生背景与校外培训投资的相关性四个方面对校外培训投资进行了定量讨论,认为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是积极的,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支出主要来自家庭本身收入,并在家庭能承受范围内。家长学历和家庭收入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差异性显著,学历或收入越高的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力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促进教育公平是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目标。通过数理推导,刻画财政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的机理,进而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相关财政支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可通过"扩张效应"和"补偿效应"影响教育的代际流动,前者提高底层家庭子女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和完成率,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后者通过缓解家庭信贷约束,弥补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投入的不足,而发挥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当前,政府应加强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在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代际流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教育经费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Tobit模型研究方法探究教育财政投入对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特征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财政投入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第二,教育财政投入对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学段、不同质量学校学生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缓解家庭课外补习需求,降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向弱势家庭提供免费课后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非重点校的教育投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财商教育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关于财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层面,少有针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财商教育的根本在于家庭。本文着重探讨影响家庭财商教育支出的因素。通过对四川省多家中小学在校生及其家长开展为期一年的实地调研,梳理出家庭财商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论表明:家庭收入对青少年财商教育支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长对财商教育的认知影响支出。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轮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基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在2017年和2019年采集的家庭入户追踪调查数据,对2017-2019年中小学生家庭校外学科类补习和兴趣类培训的参与率和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校外培训的参与率的描述统计显示,2019年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和兴趣班的参与率下降,城乡家庭之间、高低收入和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庭之间差距有所扩大;对家庭教育支出和校外培训支出的分析显示,2019年生均家庭教育总支出较2017年下降,但家庭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平均支出上升;学科类的校外补习主要受到升学需求的影响,而校外兴趣班则没有明显的升学需求驱动,也没有受到校外治理行动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能否对微观家庭部门的教育支出产生深刻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家庭教育支出也显著降低。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家庭和低收入、低社会资本、体制外以及父母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中,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更多地降低了社会弱势阶层的家庭教育支出。这意味着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引导底层家庭提高教育支出对我国教育扶贫、教育公平、共同富裕和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日益受到关注的家庭教育支出不平等这一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个城市发放的城镇居民教育专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分教育阶段、分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分布情况.本文发现:1、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的校内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支出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2、校外教育支出的不平等性远高于校内教育支出,是造成家庭教育总支出不平等的主要原因;3、高中阶段是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阶段,小学阶段则是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不平等现象最为严重的阶段.根据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分析我国家庭子女教育支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我们用子女的男女比反映子女的性别结构,分析这一变量对家庭人均子女教育支出的影响,并且控制了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及其它人口学变量。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子女的性别结构对人均子女教育支出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样本的子女性别结构对人均子女教育支出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农村家庭样本的子女性别结构对人均子女教育支出的影响显著,说明农村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互动成为家庭教育投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家庭层面线上和线下社会互动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和线下社会互动均显著提升了家庭教育投入.以职业阶层为调节变量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职业阶层家庭的社会互动对家庭教育投入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线上和线下社会互动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随着职业阶层的上升而显著降低.为此,要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重视线上、线下社会互动对不同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加强正向教育信息在线上和线下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居民家庭教育投入行为趋向理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补习现象已非常普遍,家庭在补习及支出上竞争加剧,公共财政投入能否缓解这一竞争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论述了随着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家庭校外学习班参加率和支出整体呈“U型”分布,这为通过公共财政投入均衡化来缓解家庭校外教育竞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探究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讨论了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农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教育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同群效应,农户个体的教育支出随着村庄其他农户教育投入平均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在控制个体特征、情境效应和固定效应情况下,村庄平均教育支出每增长1%,农户教育投资将会增加0.27%,对应的社会乘数为1.37,即外生冲击引起的平均教育支出的均衡反应约为个体初始教育投入增加幅度的1.37倍.进一步地,同群效应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有利于提高相关政策的有效性,阻绝贫困的代际传递,摆脱"贫困陷阱",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支出是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补充,通过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东、中、西部地区10个贫困县的调查数据,运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分解与边际效应估计以及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对贫困与非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各类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及其边际效应进行了研究。洛伦兹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贫困与非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教育总支出、校内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和扩展性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呈现不同特征。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贫困与非贫困家庭在各项教育支出上的不平等程度呈现不同特点。贫困地区居民家庭教育总支出、校内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和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及其边际效应呈现不同特征,进一步印证了各类教育支出存在不平等和差异,同时厘清了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均衡效应的主要因素。Oaxaca-Blinder分解法显示,相对于非贫困家庭,贫困家庭的校内教育支出较低,且两类家庭在该项教育支出的差异主要由贫困户身份所贡献。本研究表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是有效的和必要的,并提出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五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所收集的10~15岁青少年样本,本文考察了父母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青少年教育期望”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城乡差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都通过父母参与这条路径间接作用于子女对自身的教育期望.分城乡来看,本文所关注的父母参与的两个雏度——学业期待和日常关怀——有效解释了城市家庭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而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参与也部分解释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本文还对父母参与在城乡样本中差异化的中介作用给出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收入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要素,但“伊斯特林悖论”的提出引发了诸多莫衷一是的争论。教育作为提升收入的主要途径,其经济价值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8)数据分析发现,文化消费在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类别文化消费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而家庭收入在文化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调节效应检验表明,文化消费对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正向影响,但低收入群体在文化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比高收入群体更加显著。因此,新时代教育应注重提升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强化教育“致幸福”实践路径;加强文化消费教育,提高全社会消费素养;构建差异化的文化消费模式,满足不同经济群体消费需求,避免“伊斯特林悖论”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