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把包恢的古体诗歌分为咏泉诗、体物诗、游览诗,以及体现他心学思想的病中诗歌。从分析这些诗歌入手,对心学家包恢诗歌的风格、思想有初步的了解。他的诗歌无论是游览观物,还是病中所作,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心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贽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终其一生反叛传统道学思想。从时代、地理、家庭环境及其心学渊源来探讨李贽人格之形成,并以其形成之人格与封建儒教之对立来探讨李贽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3.
与朱熹道学并峙的陆象山心学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严羽诗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心学反对道学将人心与天理割裂开来,明确主张“心即理也”;这大大缓解了道学以道德理性压制感性经验所带来的过度理性化的弊端,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生命情感存在的合理性。这启发严羽诗学建立一种新的诗“悟”观念,这并非一般人所简单理解的感性直觉,它实际是对江西诗派忽略诗意性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唐诗批评是以《文选》中的诗歌风格作为标准的,他在对唐诗作品的评价中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江西诗人之学诗态度。从学诗视角出发,他在对诗人品格的认定上坚持了其道学立场。  相似文献   

5.
明代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从创作角度对诗气的考察.上述三方面,继续展开了诗气之论,使古典诗气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的留美国欧经历及所处的与传统文化决裂的“五四”时代,使他的诗艺深受西方诗学的影响。但是余志摩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诗歌有着精湛的素养,不管诗人主观上如何,他的诗里仍流淌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因。他诗中空灵飞动之气是对老庄美学思想的自然传承;他的诗有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和恬谈的意境。所以徐志摩的诗具有清新、婉约、空灵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心学关学大体可归纳为: “良知之美”、“意动之美”、“知行之美”,其诗歌、散文以及戏曲理论能充分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心学美学理论的传播及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实现的。明中期以降,四明诗歌、散文、戏曲因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独树一帜。特别是在社会“天崩地解”之际,四明作家表现出极高的“良知”品位,从而形成了四明文学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实际也是有较深造诣的理学家。他的《诚斋易传》、《心学论》和《杨子庸言》等学术著作皆对理学有所发明,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他关于诗歌教化的诗味说,尤其是他的诚斋体诗歌风貌的形成,都与他的理学观物理论、理学人生境界思想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清代巴蜀著名诗人、学者李调元有论述诗词赋戏曲的理论著作四十卷。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他认为诗歌是"天地自然之乐",人情应当同于天籁;从哲学的角度,他认为万物源于气,人也"禀气成形",进而认为"忧悲喜怒,人之气也"。为此,他鲜明地提出"诗道性情"的观点,进而提出诗歌当抒发真情,所谓"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这种诗歌本质论较前人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心学源于儒道释而又超越了儒道释,震古烁今,其诗歌尤其是理趣诗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清新自然,可谓思想与文学的完美结晶。  相似文献   

11.
易卜生的诗歌具有非常丰厚的伦理内涵,这与其后期创作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具有同一性。主持正义、抨击邪恶是其诗歌的重要主题,上帝及其相关意象是其诗歌的主导意象,重然诺、斥谎言是其诗歌的主导品格,自省与忏悔是其诗歌伦理思想的主导观念。易卜生的诗歌在中国研究得还不够,特别在其对于人的精神探索与伦理倾向这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民初,晋江人吴钟善旅台三年,创作诗集《东宁诗草》两卷、《寄鸿吟社诗草》一卷。旅台是他诗歌创作的丰收期。其旅台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景状物诗艺术手法更为成熟;抒情诗思想内容更加深刻;加入诗社后诗歌创作更为多样化。可以说,吴钟善的旅台诗歌使得他在民初台湾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从1949到1978,在寓居香港的30年中,饶宗颐教授以香港为轴心,学游世界各地,在学术研究上规模越来越宏伟的同时,其诗歌创作也如百川入海,波翻浪涌,从居港之作到行旅欧洲之作,从行旅南亚、东南亚之作,到行旅扶桑、北美之作,反映出饶宗颐教授中年时期的创作轨迹和多姿多彩的创作风貌,格局越来越大,境界越来越开阔,表征出现代学人之诗的超越古典诗歌的高度成就,成为20世纪诗坛的一方重镇。  相似文献   

14.
庆元三年(1197)三月,袁说友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到任成都,在蜀三年乃还。在这期间,他组织编纂《成都文类》,为蜀地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说友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诗人,他自己在蜀中的创作也颇为丰富。他所作的诗歌,虽题材不丰,大多为同僚间的唱和之作和入蜀时的行旅之诗。但这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袁说友在蜀地的生活状况,并且语言朴实直白,刻画意象丰富,体现了他此阶段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冰客一个从农村走出的追梦少年,生活的艰辛却在他心中播下诗歌的种子。一个谈诗几乎似谈奢侈品的时代他像圣徒般坚守着这块圣地,从农村到城市他用诗留下了他生活的足迹,从城市到农村他又以诗记录了自己灵魂的还乡之路,乡村是他一生的情结,在城市与乡村的界碑下,他走向回归。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在不同场合,对诗歌本位、诗歌的形成、诗歌的创作的主体、诗歌作品、诗歌功能等方面问题,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其诗学思想是晚清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产物,其中既有继承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一面,又具有反传统的一面,这使他的诗学思想呈现出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一生游历广泛,所到之处都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旅游诗。根据白居易旅游诗中所表现的旅游心态,他的旅游生活大致可分为初入仕时期,贬谪江州、量移忠州时期,任职杭州、苏州时期和闲居洛阳四个时期。白居易的旅游诗既表现了他丰富的旅游生活,又反映了他独特的旅游观念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朱德早年组建诗社、朱德以诗会友、朱德诗词作品的研究等方面,今后必须增强朱德诗词研究的整体观念,对朱德诗词进行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立体研究,继续搜集和整理朱德的诗词作品,强化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0.
庞德是二十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在1912年发起“意象派”并推行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在接触并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后,庞德将其归纳成集,也就是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在创作《华夏集》过程中,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后期的创作中对诗歌语言、表现手法等均做了大胆的创新。而这种影响在《华夏集》中已初露端倪。本文试通过分析《华夏集》的艺术特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