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玩具介绍:竹螭攥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玩时,双手一搓,然后手一松,竹蜻蜒就会飞上天空。旋转婷羔套儿后,才会落下来。这种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传教士惊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的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十分活跃。他们传播西学、抨击清政府弊政、鼓吹维新改革,甚至参与变法活动。尽管其目的是维护教会和本国政府利益,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解放,为维新变法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从而推进了戊戌维新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浪潮 ,西方高等教育及其大学模式始被导入中国。在此过程中 ,欧美来华传教士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艾儒略的《西学凡》、花之安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的《西学考略》等 ,即为明清导入西方高等教育的几部主要著作。它们导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揭示了西方高等教育在近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为晚清创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外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撰写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撰写的《西学考略》、李提摩太撰写的《七国新学备要》是晚清研究西方教育的几部代表作。它们不仅介绍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而且开展了中外文化教育的比较考察,曾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阶层中广为传阅,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方传教士作为传播西方科学的主要力量之一,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通过考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历史活动,探究西方科学在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分析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传教士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西方传教士把办学作为其贯穿始终的传教士方式,而这种传教士方式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梳理了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历程,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进而分析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深远影响,首先是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其次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地进程,并且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宗教导向.认为其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渗透到整个鄂东地区的域镇和乡村,并且他们以传教为名,进行了种种侵略活动。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揭露了西方传教士在鄂东窃取情报,破坏鄂东王命活动,干涉鄂东权政,从经济上剥夺鱼肉鄂东人民,从思想上麻醉、奴役鄂东人民的种种侵害活动。这些对于研究鄂东近代社会的历史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译著介绍西方图书馆,引进西方文献.创建新式图书馆和设立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四个方面,论述了西方图书馆模式和图书馆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途径.以及由此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为背景,以西方传教十在华的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为主线,着重考察了国民性问题在其传教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并以他们采取的“西艺-西知-西政”和“由上而下”两条各有特色的开民智路线作了探讨,尽管其活动主旨在于传教本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具有警醒奋起和变化民质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常霞 《天中学刊》2003,18(4):82-83
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特殊的传媒完成的,并且附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加上当时中国社会条件和封建统治者及其政策的局限性,未能促使中国的科技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印刷术,认为中国的雕版印刷不逊于欧洲的活字印刷。传教士曾引进过拉丁文铅活字印刷和铜雕版印刷,但对中国印刷业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他们利用中国现有的印刷网络出版教会书籍,在这一过程中劝化了一些工匠信教,为教会出书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客观地分析他人的在华活动,我们觉得,他们在率先把西方宗教文化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西学东渐的实践,并较早地向西方宣介了中学的权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渗透到整个鄂东地毯的域镇和乡村,并且他们以传教为名,进行了种种侵略活动。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揭露了西方传教士在鄂东窃取情报,破坏鄂东革命活动,干涉鄂东权政,从经济上剥夺盏肉鄂东人民,从思想上麻醉、奴役鄂东人民的种种侵害活动。这些对于研究鄂东近代社会的历史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启了中外教育交流活动的历程。尽管这种中外交流充满着被动的痛苦和艰难的探索,但毕竟表明了一个道理:中国过去的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了,从而引发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近代中外教育交流的历程及其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探析,以便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侵略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近代西方经济学由此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来华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他时中国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对于那时中国盛行的男性同性恋的看法,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人对同性恋的敌意来源于<圣经>,中国的儒家经典并没有谈到同性恋问题,王阳明的心学对这一时期男性同性恋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男性同性恋作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不算什么大事,而西方人却对其做了详细的记录.西方人对中国社会观察之深刻,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西学传播未能使中国科技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同时,也将大量科学技术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未使中国传统科技发生根本性变革。本从两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包括夷夏之防、源流之辨和使用之分等等;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体制造成的传播途径障碍,以及教会内部的争论和传教士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陈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102-103
19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活动中。创办报刊是一种迅速又广泛的传播方式。在20世纪之前。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以他们办报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以鬼魂信仰、神灵崇拜为代表的温州民间信仰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重点批判的对象。通过分析西方传教士关于温州的英文著述,探讨温州民间信仰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西方传教士注重言说基督教的尽善尽美,却言辞激烈地贬低儒道释和民间信仰;更在言说评判温州的种种民间信仰中宣扬基督教,提升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19世纪西方经济知识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教传教士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角色.他们通过各类文字出版活动,率先将西方经济知识中之经济现象及常识大量输入中国,以此增加清人对外认识并改善中西通商关系.在当时国人对西方国家经济情况普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些经济现象和知识的在华传播与普及经历了较复杂的过程,但却为后来清人理解与接受更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奠定了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