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琴 《当代传播》2001,(2):66-68
一、档案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档案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闻新品种,已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目前对其进行的研究还不多,笔者根据其实践运用试作一描述性定义.档案新闻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2.
江文  江志顺 《军事记者》2004,(5):F005-F005
暗蓝色的画面上,硝烟斗乱.3个火球爆发出强烈的冲击力。仿佛巨大的爆炸声袭来.以紧张、危恐的气氛让人们领悟到了战场的环境。这是某部数字化炮兵进行火炮实弹齐射打活动目标的军事演习。这幅摄影作  相似文献   

3.
4.
在每年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新闻现象:在获得较高的奖项上,总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新闻入选,如《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199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1999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02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等。这些好新闻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事件也基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阅读这类作品,不仅感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指导性强,读来可亲,同时又有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为什么地方性强的独家新闻能获大奖,这里面有无一些独特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这是本讲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丁柏铨 《新闻记者》2006,(12):10-13
无论是在新闻理论还是新闻业务中.新闻价值都是一个核心概念。关于新闻价值,许多研究者都已通过论文或专著,进行了相当系统和深入的讨论。笔者也在相应的著述中对此作过界定,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所固有的,是它们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或潜在的作用。”①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如下五项:重要度、有利(广义)度、相关度、异常度、趣味度。新闻事实若包含了上述某一要素,即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新闻价值;包含多项要素,则其新闻价值更高。新闻价值高低,其衡量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新闻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在阅听了关于事实的报道以后,受众新闻需求的满足度高,则事实的新闻价值高;满足度低,则新闻价值低。  相似文献   

7.
8.
9.
勤解 《新闻三昧》2004,(7):46-47
好的新闻评论,讲究谋篇布局,观点鲜明,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要做到这一点非得练好归纳、提炼之功不可。综合、分析、提炼,这是写作中的一项“基本工程”,而且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所谓综合,就是把握事物外延,对具有各种有机联系(通常表现为从属关系、因果关系、衍变关系等)的事物进行归纳、概括。所谓分析,则是对事物的内涵(内部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识别、甄别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擅画竹,他画的竹所以妙趣横生,逼真动人,乃是他长期深入细致地观察竹子的形象,从而把握了竹子特质的结果。他在谈创作经验时说: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研墨、展纸、落笔,攸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定则也。这段话道出了他画竹  相似文献   

11.
12.
在新闻的大千世界里,军事新闻有着异乎寻常之美,而其标题制作中浓郁的情感色彩更是表现出了特有的风流标格。本文是从八个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探析。 (一)豪情满怀,气势磅礴。 ①万里海空铸长剑(2002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②中国“枭龙”一飞冲天(2003年9月4日文汇报) ①题,在万里海空的背景之上,以一个笔力似能扛起九鼎、声势激壮的“铸”字,让人真切感受到“长剑”——我航空兵携雷挟电、惊天动地的威力。②题中  相似文献   

13.
张轶 《记者摇篮》2004,(8):8-8,19
改革会议报道,是新时期新闻报道实际的要求,更是符合新闻规律、符合受众口味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志奇 《新闻世界》2013,(10):169-171
民生新闻题材广泛,是一座新闻富矿,但我们要挑选最适合社会需要、群众需要、时代需要的东西。我们要选择让社会、群众、时代接受的东西,并产生良好影响,这样方能有益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方琦 《青年记者》2007,(7):34-3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一些报刊却屡屡出现违背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稿件,比如将内心揣度和潜意识感觉等同于新闻事实。以电脑拼图代替现场新闻照片.以新闻的形式大做吹捧章。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倾向令读困惑。也使业蒙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作为较为新颖的新闻表现形式,体验新闻以其真实,现场感强,极具透视力和说服力而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前一段时间,山东《临沂日报》成功地组织了“体验在一线”的体验新闻大型采写活动,总结这一活动经验教训,借鉴一些报社的经验,我们认为采写体验新闻,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光 《新闻前哨》2003,(10):13-14
我们都知道,新闻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这个概念又由科学和艺术两大基础组成。作为文化现象的新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呢? 关于新闻的基本属性,理论界多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表述。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我们的报道总不能让读者感到满意,很大程度上是与新闻的根本属性不明确有关。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新闻视角(即新闻角度),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一般包括:选题角度,立意角度,表现角度等。新闻角度可以精心选择,但不能脱离客观事实而随心所欲地编造或强扭。选择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19.
王黎 《新闻采编》2003,(5):9-10
记 者经常出入于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会议 ,往往感到官腔官调 ,枯燥无味 ,写不出什么新东西 ,很难抓住一条“活鱼”。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 ,会议并非都是空空泛论 ,每一时期的大政方针、重要决策、工作部署等等 ,都要通过会议去贯彻 ;总结典型 ,推动工作 ,提出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口号和要求 ,同样要通过会议去号召和动员。因此可以说 ,会议是新闻资源的“丰富矿藏” ,是记者必须涉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要认认真真钻进去 ,就能探寻出极有价值的“瑰宝” ;并要在写作技巧上不断创新 ,摆脱“套路” ,跳出会议写会议 ,才能奉献给读者和受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