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设计的新思路:重视试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联系生活、社会和科学发展,体现实践性;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改进信息迁移题,考查学生学科素质;增加高考实验设计型试题;探索化学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提高选做题"等值"的编制技术;对试题内容进行人性化处理等。要从新课程评价的高度认识试题内容和题型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卷的一大亮点。2007~2013年新课程高考化学卷的试题情景具有新颖性和真实性,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做到了完整探究与局部探究相结合,考查要素主要集中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实验设计,且考查内容集综合性、开放性与新课程理念于一体。在特点总结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试题命制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2007年四省区六套(文理科)新课程数学高考试卷和近几年全国高考试卷的研究,阐述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题设计的新思路:合理分配试题的分值,提高试卷内容的覆盖率;在命制试题过程中科学测算试题的难度和长度;在试题背景材料选取时,应确保试卷具有数学特点,体现新课标理念;同时,高考命制选做题应体现“等值”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20,(5):126-131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指导,深化内容改革是高考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和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9年,高考开始实施"五育并举"的实践探索。对高考内容改革的调研显示,改革为高中师生所认可,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考深入贯彻"五育并举",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贯穿考试的全领域、全过程。坚持高考核心功能,健全高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科学设计高考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四翼"考查要求,以情境为考查载体,大力改进试题设计方式方法,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向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5.
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就是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变,近年来高考生物学科试题中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明显增多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2009年是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高考第一年,高考试题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能力立意"的命制原则将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如何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是每个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高考命题对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命题应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从而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标准。2009年是天津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天津高考试卷的设计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着力体现"三维目标";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对探究能力的考查;重视情境设计,试题素材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使试题内容更加注重基础性,突出综合性,把握时代性,反映地方性。并做到"稳中有变,稳中有新",实现了新老课程标准命题的平稳过渡。经教师满意度调查,对该年高考试卷整体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丛高 《考试研究》2014,(2):19-23,18
本文针对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在能力考查目标、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考试大纲对学生化学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及新课标卷的结构和试题特点,提出应当研究以"融合"为主题的教学策略,使高考成为引领中学化学教学走上素质教育轨道的指挥棒。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首先在四省(山东、广东、宁夏、海南)进行了试点.纵观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对原内容进行了增减,特别是增加了如算法、视图等一些内容,对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如何进行考查,考查的形式、考查的深度怎样,都将是中学教师与高三学生关注的焦点.2007年的高考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各省试卷的结构、试题的形式、教学内容的考查情况都将对2008年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省市的高考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此对三份试卷中新增内容的试题进行分析,以对参加改革的省市迎战2008年的高考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9.
宋世亮 《新高考》2010,(5):102-104
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新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应运而生的“探究性试题”不仅对课程改革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新课程理念在考试评价中的具体体现,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生物教学的改革方向。因此探究性试题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关注,是当今生物高考的亮点。现就生物探究性试题的特点进行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考内容改革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提出高考试题科学素养立意的要素是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情感、价值观。重点论述高考试题进行科学素养立意的命题策略,主要包括:素材信息强调时代性、实践性,与科技进步、科技发现、生活及社会相联系,编制融合型试题;增加情景过程的综合性,加强知识应用的实践性,编制能力型试题;多元化设计,增加解题过程的多样性,加强考查学生思维方法的多元性,编制思维型试题;问题设计开放性,增加探究分析,考核探究方法,加强解决问题的探究性,编制探究型试题等。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高考研究,无论是对新课改的推进还是对高中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语文高考试卷"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理论层面上构建起新课标理念与新课标高考试卷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五个已实施新课标高考的省份的语文试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在实践的层面上考查语文高考试卷是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新课标语文高考的实施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与30年前相比,高考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关于高考改革的纷争反映了考试与教学、招生的矛盾。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对立统一要求两者在互相衔接、互相促进中共同发展。在制定高考政策时,要坚持多方参与、科学谋划,充分考虑方案的科学性、社会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高考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是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原则之一。本文以选择性由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两个渠道汇聚于新课程高考为切入点,对选择性在招生方式、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和试题设问等各个层面的种种表现及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对选择性认识的误区,建议关注新课程高考之选择性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并对该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14.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应该是"貌合神离"的两项改革,合必两败俱伤,分则两全其美。打破"一试定终身"、"高考指挥棒"以及"应试教育"怪圈的途径,是让高中新课改形成一整套包括教育考试在内的测评手段,而不是仅凭单一的教育考试;测评内容既不要忽视知识考查,又要注重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测评性质以标准参照为主,而不是主要靠常模参照;学生在高中学业测评系统中的表现,可以也应该作为与高考成绩并重的高校招生标准。因此,高考改革要大幅度与高中教学内容脱钩,充分发挥自身本质(常模参照考试)与特长,着重测试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潜力,为高校选拔新生补充高中教学测评无法提供的有用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从2001年正式启动"新课改"以来,许多基层教师已逐步接受了课改中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面对着残酷的高考和"升学率",伴随普高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进行"刮骨去毒"式的高考模式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从提高语文学科阅读品质的角度,以202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天津卷)为例,展现考生学业质量水平评价的分析结果。通过试卷抽样和数据分析,将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品质研究和新高考考查目的结合,分析全市考生阅读品质的整体状况,提出提升策略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恢复高考30年,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在高考制度上,有人盛赞30年来高考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有人以专业的眼光评述高考的得与失,也有人挑剔高考的是是非非,并主张废除高考。有没有人知道亲历过高考洗礼的大学生们如何看待高考,他们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本研究用实证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如何评价高考的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的高考改革能更多地关注考生的需要与利益,使我国的高考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考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社会发展需要高考,个人发展也需要高考;高考功利性太强,教育性不足;高考改革的重点是录取制度,其次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8.
“3+X”高考改革的核心是高考内容改革,集中体现在“更加注重能力立意”的命题上。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高考试题在基于学科能力而测量考生个性心理特征差异时,存在一定的考试心理机制。不同的考生存在认知的个性心理特征差异,有各自不同的应考行为表现;考生的个体心理特征差异所表现的能力差异,也就通过注重能力测验的高考试题和高考分数给出了一定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高考是联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除了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认真处理好推进素质与高考等六大关系,惟其如此,高考才能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导向功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制约、促进、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制度性障碍,因此,必须改革不合理的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客观分析这种作用有现实意义,即不能把素质教育的推动寄托在高考制度改革一个方面;高考改革引出的是学校评价问题,改革现实的学校评价制度则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