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篇的角度看,“着”的语法意义在语篇中主要体现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表示动作持续的“着1”和表示状态持续的“着2”在语篇中有不同的描写作用。“着1”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持续的动作行为。“着2”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事物的存在和人物的神情姿态。  相似文献   

2.
一语篇分析是对运用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语篇作为一个学术名称被定义为“交际行为引起的语言使用”(Brown1983:1)。这种语言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有很大差别。传统方法着重语言形式本身,常常脱离语言运用的环境,而语篇分析则是把语言作为交际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语篇分析研究的是冠词、代词、时态等的选用与语篇结构之间的关系;语篇中话语之间的关系;新主题的导入、主题的改变及联系通篇文学所采用的方法等(JackRichards1985:84)。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正确使用语篇分析的一些方法,就可以使阅读理解教学变得容易,使学生…  相似文献   

3.
连贯不仅是语篇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是语篇使用者认知过程的产物。转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的反映手段之一,在语篇的生成和动态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言语行为转喻过程中,增/损益度、权势关系、礼貌度和选择自由度等语用参数不可或缺。将语用参数有机融入到言语行为转喻的事态场景推理模式中,分析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有助于为语篇中的语用推理提供较为完整的认知解释方案,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联系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完全由教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不如更多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在上课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顺顺当当,即能按自己预设的路线走,不要出现什么“意外”,以致把课给上“砸”了。为此他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导语、过渡语,甚至连每一个环节几分钟都作了安排,期望在这样的“缜密”、“完整”而且“天衣无缝”中上出一节好课来。然而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其实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正视这些意外,善待这些意外,并及时地转化这些意外,我们的课堂更会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实际语料为基础,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进行考察。一个言语行为通常可以分析为“意图性言语行为+支持性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有“意图”的,并且努力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为构建意图性行为的合法性,保证意图的实现提供支持策略。文章认为该类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人际支持功能、语篇支持功能和概念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领域的代表人物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理论,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一篇CNN报道进行了分析。从中反映了在新闻语篇中体现话语文本互文性的“话语表现”与“杂语性”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新闻语篇中代表不同权力阶层的“声音”是如何被很好地融合、搀杂,以用来表现不同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8.
语篇是篇章和情景语境的结合,篇章是“交际 段诗歌,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部小说。”可见,篇 行为的文字记录”(Brown and Yule 1983 ), 章是静态的,语篇是动态的,语篇是一个在抽象层次上高是“没有语境的语篇”(Enkvist 1989  相似文献   

9.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人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个人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利,它是相对于外部力量而言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二是表现在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力,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0.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人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个人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利,它是相对于外部力量而言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二是表现在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力,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学习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自己的疑问,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古语有云:“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师在语篇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然而,质疑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而我将多年小学语篇教学心得结合《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2.
叶欣莹 《教学考试》2024,(21):20-24
<正>一、引言在英语高考试题中,“七选五”归属于阅读板块,在一篇约300词的文章中设置5个空白处,考生在七个选项中选择五个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使补全后的文章前后连贯,结构完整,上下文意思通顺。“七选五”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检测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结构和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具备语篇意识,结合语篇结构、衔接手段把握句间关系与段间关系。文本的选材往往为真实的情境,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书面语的分析和阐释过程,如果以语篇为视点,阅读就是对语篇的解读。以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为例,展示语篇教学的具体模式,即将整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此模式的实施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立意义是语义关系的典型,它可以通过反义词等多种语言资源体现。同时,这些表达对立意义的语言资源又可以用于创造句法环境在语篇中建构对立意义,因而被称为对立触发语。本文将对立意义资源创建为包括"词汇-结构-关系"三个次系统的对立触发语框架。依据所建框架,本文分析了新闻、广告、文学、学术等各类语篇中对立意义的建构现象。从语篇视角审视对立意义建构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语篇作者通常基于人类思维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利用对立意义资源创建语境将两个人物、事件或事物建构为对立关系,并赋予它们对立的评价,从而拉拢读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对立意义建构是语篇作者用于意义表征的有效修辞策略,是作者联盟受众的有效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性是文学语篇加工者传递的主要交际意图,叙事性文学语篇的“初始句”是全文的首句,在提供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等言内语境信息的同时要传递作品的叙述风格、情感基调等文学审美欣赏信息,因此“初始句”在语篇形式上就具有不同的语法形式特征。从“初始句”实现的语篇功能视角出发,对“初始句”为突出语篇的故事性、新奇性或情感性等功能和口语化或书面语化等不同的叙事风格而选择的不同语法特征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6.
笔者想结合参加今年高考作评卷的感受,着重谈谈供料写作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问题。一、审题。试题规定:“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明确地告诉考生写作切  相似文献   

17.
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语义整体。语篇翻译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文化因素。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确立语篇意识,把它置于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去思考,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文化信息。语篇翻译即是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翻译教学大都局限于词、句层面,以讲授翻译技巧为目的,使翻译成为一种静态的语言形式的对应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总体上已经不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和形势。如果在翻译教学中引入动态的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将会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本文从介绍语篇翻译概念入手,分析了语篇翻译教学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提出要真正实现和有效地展开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学生篇章意识的树立、优化的动态教学模式和立足于语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描写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语篇理解过程中,作者、语篇、读者几种因素基于认知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制约平衡”,制约着语篇理解;读者的认知推理对语篇理解有突出的作用。为此,对语篇理解的描写,可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采用一种作者、语篇、读者以其相依相离的“制约平衡”制约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讨论法”提出的依据1.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发生是由于学生积极地想要了解环境”。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是环境刺激作用下的结果”。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得以高扬的结果。布鲁纳的“发现法”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从哲学观点来看,马克思也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只有在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基于此提出了“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