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陈染的“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在陈染作品中,孤独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根源于与生俱来的“父亲情结“;文本中多表现为对原始欲望的关注;而在深层的哲理思辨上,则充满了存在主义的影子.对孤独体验的思索和阐发,是陈染探求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存在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名噪一时的“私人化写作”已成明日黄花,陈染及其作品却沉静地留在了文学史的河床。本文以陈染的小说、散文及诗歌为研究对象,循着陈染写作理念的嬗变痕迹,将其作品的抒写主题归拢为命运与恐惧、孤独与残缺,在将陈染作品解读为女性经验文本的同时,试图阐述其突破性别框限所呈现的普遍性内涵。  相似文献   

4.
杨帆 《大学时代》2006,(11):56-57
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曾经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陈染,她的作品也成为了评论家们感兴趣的解剖对象。她的作品也被评论家们贴上了“现代派”、“私人小说”、“女性小说”、“自传体”等诸多标签。如何定位陈染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难题。直到现在,对陈染作品尚无一致的定论,但是,陈染和她的那些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九十年代文学历程中间的某种特殊的“陈染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陈染小说文本,从纵(创作时序)、横(文本剖析)两方面论述了作品所展示的孤独特别是女性孤独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并通过分析孤独的两个层次、孤独与自由的辨证关系,探讨其小说对孤独的表现与意义,以及作家创作的孤独心态带来的艺术独创性与缺失  相似文献   

6.
陈染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给予真诚关注的少数女性作家之一。这主要源于她的生活经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体验。陈染的个性化写作,突出表现在抛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女性主体构建上。她的作品传递着对人类孤独存在的独特体悟,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哲思。  相似文献   

7.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陈染自踏上文坛,就以自身独特的文学造诣而标新立异.她以一己的生命体验去创作文本,从而打印上了鲜明的孤独色彩和个人生命的烙印.陈染的生命是孤独的,而她在坚守着生活的单调和乏味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一部部作品散发出精神之源的光彩,从而璀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陈染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陈染小说中呈现的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孤独状态.阐述孤独及孤独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重新认识孤独的美学意义,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孤独,塑造不羁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与其说孤独是陈染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不如说是她有意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文本中所透露出的女性意识则是陈染逃避公众话语的手段。本文试图以陈染小说为解读对象.展示她所选择的孤独历程及这种选择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0.
陈染的小说是中国二十世纪末一种具有神奇意味与突破性的文化现象。陈染的小说,以体验、探索、表达生命为宗旨,对新兴的“生命学说”是一次重要的整理与拓展。陈染写生命,突破了西方的生命观,在陈染笔下,生命不再是与理性绝然对立的潜意识与非理性,也不止是人的本能中的“烦、畏、死”与“先天构造”。陈染笔下的生命,具有活鲜、整体、亮丽的色彩与“人学”意味。陈染使生命焕然出神奇的中国文化特色,陈染使生命显示出当代的人文精神与超向完美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与陈炯明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与陈炯明短暂合作,并结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陈炯明与孙中山在广州决裂后,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的背叛行为,陈独秀与陈炯明由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两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为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环境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龟峰词》及其作者陈经国、《书舟词》作者程侅非程垓与陈参政《木兰花慢·送陈石泉自北归》词作者赠主与本事作了考证,纠正了以往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的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陈独秀思想中,文学对人的现代化的追求、深厚广博人道主义的关怀、开放的世界性的文学观,体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文学现代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宣传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揭露帝国主义假平等真霸权的欺骗性 ;谴责北洋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从中可以看到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的轨迹 ,即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王若飞和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是两位重要人物。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党内受到批判,王若飞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多次发言阐述对陈独秀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位革命家的胸怀,后来得到毛泽东的赞扬。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1920年武汉和上海两次南下之行在他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在行动上开始同情劳动者,积极参加工会活动,重视无产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陈三立作诗有意为奇,努力创造出生新的意象。他通过雷电、秃树、大月等意象,表现内心的孤寂和压抑。他通过落日、饥鼠、瘦犬等意象,表现民生的凋敝,表现对国事的担忧。他诗中的意象带有个人的独特遭遇所造成的心灵创痛,也含有近代社会中文人普遍感受到的悲伤。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陈序经先生的作品《中国文化的出路》第六章入手,通过展开文化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来看个人主义对于近代西洋文化的巨大推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主义是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核心的看法,并探讨了陈序经先生个人主义的成因——时代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对他本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陈璧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璧作为清末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平衡型人物、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其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体恤商艰。他制订有利于当商、钱商的经济政策,取缔官方勒费的陋规,倡导官助商办,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二、重工、重农。重工思想主要是倡办工艺局,教导女工倡办纺织;重农思想集中体现为创办农务学堂。三、整顿铜币。陈璧于光绪三十二年受命出都考察各地铜币厂,在此基础上制订“划一章程十六条”,酌量归并各厂,确定铸造铜币的数目,主旨是解决各省“多铸争销之弊”。整顿铜币之余,陈璧还主张加强对与铜币紧密关联的银币、纸币等的监督管理。总之,陈璧的经济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其中体恤商艰思想反映了他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派特征,重工、重农思想折射出其务实、进取特征,而整顿铜币则流露出加强中央集权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等方面。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