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赖永军 《体育世界》2011,(2):102-10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料法、调查法、分析法对高校开设奥林匹克学对中圆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妁,它对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人生哲学教育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提出在人文奥运环境下,加强高校奥林区克教育,开设奥林匹克学。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奥林匹克教育还具有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发展完满人性、丰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奥林匹克运动内涵丰富,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弘扬奥林匹克文化的普及程度还不尽人意,在思想上应该要重视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加强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材中有关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的建设;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有关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培训学习;使奥林匹克教育经常化、普及化;加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如何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正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的作用,进一步提出如何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以期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浅论奥林匹克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高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论述了奥林匹克教育对高校学生在体育精神、现代意识及多种素质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高校体育中应当重视加强奥林匹克教育。  相似文献   

6.
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人生哲学教育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教育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互相驱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奥林匹克人格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信的新型人格,使大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知识内容体系有巨大推进作用;同时能够加快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更不仅仅局限于奥运会的竞技比赛,而是超越了体育与竞技,以体育为载体,融体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世界性社会活动,其范围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北京申奥的成功,为在我国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逼。开展奥林匹克教育,高校体育系、部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仅凭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就高校体育系、部如何协同其它部门和团体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提供若干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桂忠 《体育学刊》2001,8(2):76-77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与化、教育密切结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性。对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教育的目的、作用、内容进行探讨,强调让奥林匹克思想体系进教材,对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利用校园化网络等方式来推广奥林匹克教育。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所倡导的精神就是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永不止步、永不满足的奋斗拼搏精神。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切入点,指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最为重要。而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与核心就在于通过体育来进行教育,提倡通过体育、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有利于他们从思想上正确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行动上努力学习,顽强拼搏,争取早日成为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用的年轻一代。  相似文献   

11.
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宣传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契机,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得知我国高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不重视、师资力量薄弱、普通高校很少开设奥林匹克相关课程、校园媒体没有充分地得到利用、教师传播奥运精神的意识薄弱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现实依据,使大学生通过奥林匹克教育,养成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学校体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通过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促进奥林匹克持续健康发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为高校体育的"三自主"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使教育和文化取得双赢。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对200名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在运动兴趣、运动参与、体育美感体验等方面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结果提示开设体育美学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是完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和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奥林匹克教育的意义及其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是教育,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当今体育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际奥委会在全球大力推广奥林匹克教育,并以奥林匹克运动为方式,以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为手段,以奥林匹克博物馆为载体,以各国奥委会为基础,以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为课题。对在我国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建议:实施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建设新的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成立国家奥林匹克学院;利用南京青奥会契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体育(中国体育)与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和奥林匹克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安徽省体育院系的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体育院系的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体育院系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情况需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多数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奥林匹克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教育,且有奥林匹克方面的研究成果的人也较少;体育专业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异化分析,指出应处理好人人平等的体育参与原则与高校体育资源的不均衡占有,奥林匹克精神的崇高性与体育的边缘化,奥林匹克精神的无限性与其最大效能发挥等奥林匹克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一定要把奥林匹克教育坚持下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奥运会后把奥林匹克教育继续坚持下去,是奥林匹克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这是当前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为载体,教育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运动,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教育对每个被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国家(地区)奥委会来说,都是一项《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任务。从广义和狭义的奥林匹克教育来看,都是一种社会教育,而且在我国已经开展。1993年我国出版第一本奥林匹克教材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课堂教育和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受到资料来源、外语水平和体育社会科学知识欠缺的困扰。  相似文献   

18.
北京高校奥林匹克教育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迎接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到来,对北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 外国语大学等4所高校本科一、二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情况,结果显示:(1)北京大学生了解奥林匹克运动较早,方式多样;(2)在大学里获得奥林匹克教育的机会最多;(3)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了解总体较好;(4)学生对奥林匹克态度整体趋于积极.为了办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要更广泛吸收高校学生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开设基础课程和讲座;多渠道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奥林匹克教育问题不仅在体育理论界谈论很久,而且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市教委也向全市大中小学校发出号召,要求开设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这不仅是为了迎接奥运会,而且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本质的真正理解。正如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目的。”同时我们相信,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追求完善自身和建设理想社会的力量,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晓容 《体育与科学》2006,27(1):91-92,90
本文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奥林匹克文化的解读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惑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教学误区,推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而且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目标,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