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东南大学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教育活动的主要基地,其在上述单位的任职时间与职务,现见于书刊记述者,说法各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中,有陶行知这段时期活动情况的记载,可助我们弄清各种记述的正误。 一、关于陶行知到南高师任教时间,目前有1916年和1917年两说。笔者在阅档中发现:1916年7月南高师聘请教务主任和其他职教员的聘约稿中,都没有陶行知其人,1917年  相似文献   

2.
值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南师大出版社推出《随园大家》丛书,为该校各学科代表人物每人写一本传记,其中之一便是《风与火:陶行知》。陶行知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那年秋天,陶行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修完博士课程归来,实践他入哥大第二学期时对来美网罗精英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的应诺,到南高  相似文献   

3.
值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南师大出版社推出《随园大家》丛书,为该校各学科代表人物每人写一本传记,其中之一便是《风与火:陶行知》. 陶行知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那年秋天,陶行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修完博士课程归来,实践他入哥大第二学期时对来美网罗精英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的应诺,到南高师任教育学专任教员.翌年,陶行知在代理教务主任的职位上,在他的亟力主张下,南高师添设了教育专修科,教育学遂由专业课程走向专业学科.  相似文献   

4.
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1928年5月成立于南京。1902年(光绪28年),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于南京。1905年(光绪31年),该校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911年(宣统3年),两江师范学堂停办。1914年,江宁各省立学校校长贾丰臻等建议筹设高等师范。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建立。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决议筹建国立大学,经北洋政府国务院通过,设国立东南大学于南京。1921年9月,国立东  相似文献   

5.
王芳 《北京档案》2015,(12):51-53
作为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招收男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仍是空白.191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虽明确规定创办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但只是流于文本形式,一直未被教育部门贯彻实施.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为北京女高师)的成立,打破了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有名无实的尴尬处境,谱写了女子师范教育的新篇章.它办学悠久,底蕴深厚,前承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后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对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上一期《文献》杂志发表了题为《救护〈赵城金缄〉的策划者力空法师行略——以〈霍山志〉和力空法师自撰的年谱为题》的文章,介绍了笔者在北京图书馆发现的力空法师自撰的年谱——《念死法师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该稿草成不久曾就教于林世田学友,蒙示以扈石祥《八路军救护〈赵城金藏〉纪实》(刊于《佛教文化》1993年第1期,以下简称《纪实》)一文,甚为感谢。扈石祥先生的文章对《赵城金藏》被救护的过  相似文献   

7.
名人手迹     
<正>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濬,改名知行,再改行知。一九一〇年入南京汇文书院,一九一四年以第一名毕业。旋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大学,一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一九一六年归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该校改东南大学后,任教育系主任。一九二〇年组织中华职业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不久又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8.
据《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以下简称《年谱》),1883年康有为曾与邻乡区谔良共创不裹足会于南海,并撰“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他声言,此乃中国不缠足会之始。以后学术界论及这个问题时,多引据《年谱》中的叙述而深信不疑,至于“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等原始资料则长期没有被发现和利用。晚近所编《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版)、《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台湾宏业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台湾成文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湾成文书局版)均未收录此类文字。笔者赴粤,访得薄薄一册《戒缠足文》,内收《戒缠足会启》和《戒缠足会叙》两文,分别为康  相似文献   

9.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以下简称《医学文献课》)的开设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一项具有远见的举措。它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84年国家教委就规定:文献课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强情报意识,初步掌握利用文献与情报的技能”。根据这一要求,就增强学生的情报意识谈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学术团体之一。1921年12月23日在北京成立,其实,“直到十一年(1922年)四月才在京设总事务所进行一切”。它由实际教育调查社、新教育共进社及新教育编辑社(又称新教育杂志社)合并而成。其中新教育共进社系1919年1月由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学校及中华职业教育社(后又加入南开大学、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11.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辑,胡一声同志的《瞿秋白和中国革命报刊》一文中,我有几点怀疑,特提出来就教于胡一声同志及其他有研究的同志。一、胡文说,瞿秋白参加“五四”运动时,“与全体代表三十余人共同被捕。”我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查出,当时被捕的32人中,并没有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这32人是: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学校8人,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工人。《青岛潮》还详细开  相似文献   

12.
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发布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以下简称新表),笔者将其与“国档发[1987]27号”(以下简称旧表)文件进行了对比学习,新旧表对照调整较大,保管期限由原来的“永久、长期、短期”改为现在的“永久、30年、10年”,永久部分不是简单的旧表中的“永久”对接到新表中的“永久”来,“长期、短期”也不能简单等同于“30年”和“10年”。新表篇幅更大,内容更多,如何才能掌握内容并熟记,以便整理档案以及指导工作,现将笔者的看法提出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作年谱,始于清朝。清人作有两部,一是王瑞国编《瑯玡凤麟两公年谱合编》一万余字,相当简略;一是钱大昕编《弇州山人年谱》,不足一万字,简明而有法度,但仅叙述了谱主行踪的大略。现代人又作有两部,一部是徐朔方先生著录在《39种晚明曲家年谱》中的《王世贞年谱》(以下简称徐谱);另一部是郑利华先生著的《王世贞年谱》(以下简称郑谱),两书均于1993年12月出版。这两部年谱较清人所著,内容大大充实。两谱各具特色,徐谱善于抓住谱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予以条分缕析地考辨,尤其详于记文学、艺事。郑谱梳理精细,除考辨谱主的  相似文献   

14.
1987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三次全国会议”)和国家教委新近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向全国高校图书馆提出了加强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建立统一的图书情报体制以发挥其整体效益的新任务,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年谱(1904~1974)》的出版,对于帮助广大读者全面地了解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业绩和思想,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专家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以下简称《年谱》)。  相似文献   

16.
《一代画圣黄慎研究》这部84万言巨著,是丘幼宣潜心研究20年撰成的,此书于2002年9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在扬州举行的“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受到好评。 这部巨著有四大特色:一是“全”。全书结构宏大,包括(1)年谱,(2)评传,(3)考辨论文(18篇),(4)绘画过眼录(486幅),(5)书画目录表(1205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南京重镇的形成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稌年 《图书馆》2015,(1):28-33,44
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南京重镇的形成,萌芽于1913年克乃文在金陵大学课堂上传授图书馆学课程。创建之时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为核心,借助高校、中华教育改进社、少年中国学会、《新教育》杂志等平台,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上创建出了深具历史意义的重镇。  相似文献   

18.
清冯集梧注杜牧诗,收入裴延翰编定的《樊川文集》诗四卷、北宋人所编《外集》、《别集》各一卷,另从《全唐诗》等辑录为《樊川诗补遗》、《樊川集未收诗补录》,编为《樊川诗集注》(以下简称"冯注")六卷,并对其中少数篇章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辨。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进一步对杜牧诗歌作了编年和考订。但尚有若干篇目的系年仍未确定。兹对冯注  相似文献   

19.
就《南京零距离》(以下简称《零距离》)所在的南京地区而言,与《零距离》在定位、风格、节目形态上都颇为相似的栏目就不下6个。当这些栏目的策划者们自认为找  相似文献   

20.
智者的倾诉常晶──读《吴宓自编年谱》过去曾翻阅过一些年谱,多是为了查证史料,极少用心阅读。近读友人推荐的《吴宓自编年谱》,不觉被其字里行间的坦诚和真挚所感动,竟至不能释卷。《吴宓自编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是国学大师吴宓先生晚年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