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合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各部分属性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除新生的婴儿和科学实验的需要外,纯粹孤立的感觉实际上是少有的。感觉和知觉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就把两者统合在一起,称为感知。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这种经过加工的认识,如果不脱离实际,往往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等其它认  相似文献   

3.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应,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然而,并  相似文献   

4.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也可以说知觉是把感觉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规律包括:对比律、组合律、协同律、  相似文献   

5.
认知是心理过程的一个方面,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认知过程包括感受、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偏差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主观反映,是不切实际、不全面的反映.一般地讲,数学教师对教材、学生群体、教法、成绩评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基本正确,但由于多种原因,有时会出现偏差,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对数学教学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所进行的认识、加工、创新活动。例如一篇文章,感觉知觉只能反映它的语言文字、自然段落:而思维则能在此基础上透过文字的表面意思,反映全文段与段之间、首尾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反映各部分的主要意思和全文的中心思想,能反映它的体裁、结构、写作方法等形式方面的特征。思维存在的形态是多样化的。通常我们把它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凭抽象的概念而是凭具体的表象来思维。在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人们需要将由感觉、知觉获得的直观映象抽象成概念,才能  相似文献   

7.
一、思维和思维情性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点之一是间接性,首先,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不能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必须借助于语言这种媒介物通过人脑加工活动迂回加  相似文献   

8.
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几种不同形式。它们都是人脑的机能,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现象。意识的这些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人对外部世界反映的最初的、开始的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是事物和现象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例如,我们面前有一朵牡丹花,我们用眼去看,它是粉红的;用鼻子丢嗅,它是清香的;用手去摸,它是柔软的……这些对花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误区一]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在的反映,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解析]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对事物的认识,它属于意识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  相似文献   

1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不同于感觉和知觉,以对三角形的认识来说,感知只能反映三角形的开头形状和大小,而思维则能舍弃三角形的具体形状和大小等非本质的属性,而把任何三角形  相似文献   

11.
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词、语言和过去经验而实现的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或高级的心理机能。它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核心成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2.
正一、想象对于客观世界是间接的反映因为作为与客观世界的实在形象的想象的心象(从想象中产生出来的心象),是在人脑中产生出来且又是建立在表象基础上的新的形象,而不是处在感性阶段的感觉、知觉上的客观世界的映像。从客观事物到想象的形象,已经间隔了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层次,而且,到了表象这个层次,已经开始有间接性了。这是因为:(1)表象所反映出来的准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如感觉、知觉所反映的形象鲜明生动。例如,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山水树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不像直接看到它的时候清晰鲜明了。  相似文献   

13.
认知是心理过程的一个方面,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认知过程包括感受、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偏差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主观反映,是不切实际、不全面的反映。一般地讲,数学教师对教材、学生群体、教法、成绩评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基本正确,但由于多种原因,有时会出现偏差,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对数学教学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一、心理定势产生的先入为主倾向德国心理学家克莱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认识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且从这种假设出发来看待面前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现象就表现为先入为主…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都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 :“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按照心理学的研究 ,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 ,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 ,而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 ,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时代发展到今天 ,需要富有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是学校教育、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 ,应该着重抓好下面几点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尊…  相似文献   

16.
思维科学讲     
刘奎林 《成才之路》2012,(11):I0005-I0005
第十一讲想象力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一、想象对于客观世界是间接的反映因为作为与客观世界的实在形象的想象的心象(从想象中产生出来的心象),是在人脑中产生出来且又是建立在表象基础上的新的形象,而不是处在感性阶段的感觉、知觉上的客观世界的映像。从客观事物到想象的形象,已经间隔了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层次,而且,到了表象这个层次,已经开始有间接性了。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浅论情报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意识在传递情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强情报意识,可以疏通情报传递渠道,消除传递障碍,情报意识的强弱,对事业的成败和公司、企业以致国家的兴衰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情报意识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情报意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一、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形式,是感觉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在哲学上,意识和思维是同一类的、同一意义的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意识既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也包括理性阶段,而思维则仅指认识的理性阶段.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有意识的反映.总之,意识是种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总和;意识是个认识过程,由不同的意识活动构成,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力,包括敏感能力、洞察能力和联想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吴溢 《考试周刊》2007,(22):59-60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一般说来,人的思维要靠语言进行,并借助语言表达。词是语言中具有意义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词义就是客观事物(这里指人脑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一切生物、非生物、事件以及它们的行动、状态、性质等等)反映在人脑中,产生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表象(representation);人脑把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concept)。人们用语言形式把概念固定下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符号(sign),这就是有一定意义的词。  相似文献   

19.
刘奎林 《成才之路》2012,(4):10-I0005
正第四讲如何运用抽象思维规律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它摆脱了与具体事物的形象的联系,抓住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和内部规律,具有抽象性与普遍性的理性思维形式。概念在人类思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三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科学概念,然后才能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20.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特性和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和间接的放映,它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